首页 -> 2007年第1期

驱动思维创新 拓展写作空间

作者:徐友琪




  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从人出发,因为人是写作的主体。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转化,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转化。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教学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样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能更好地提高人的写作能力。
  从人出发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那么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我认为是思维。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过程,是人的认识能力向事物本质深入的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是人脑反映事物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是大脑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象创造的过程。
  思维在文章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要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生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而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依然存着套装、虚假、僵化等严重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点,就是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了枯燥、机械、应付的考试训练,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驱动思维创新,拓展写作空间,成为新课标下中学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下面介绍几种思维方法:
  
  一、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它是把事物放在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事物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和前后联系,以此来把握事物及其本质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
  ①历时性。所谓历时性,如前所述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考察事物。过去、现在、将来,在具体行文过程中倒不一定如此机械,可以有变化。比如,鲁迅的《祝福》写祥林嫂就是采用倒叙,后发生的先写,然后再依次写她第一次到鲁镇的情况,第二次到鲁镇的情况。历时性揭示出事物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即过程性。
  ②同一性。纵向思维的同一性是指在作历时性的比较中所考察的客体必须是同一的,具有自身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即考察的是同一对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违反了这个特点,那思维的结果就会失真。邓小平的《讲讲实事求是》的观点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出发点。文章以毛泽东在历次革命斗争阶段中的论述、思想主张作为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就是纵向思维同一性的体现。
  ③预测性。纵向性思维由过去到现在,再由过去和现在推断将来,并把对将来的推断作为一种指导现在行为的因素,因而具有明显的预测性。纵向思维对未来的考察是一种可能性和或然性的思维过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变动速度加快,周期时间缩短,事物的未来发展通过可能性很快向现实性转化。因此,对事物可能性的预测就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进行决策,规划未来,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是现代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纵向思维法,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看出事物的变化,把握事物的规律。
  曹雪芹的《红楼梦》从整体上看就是纵向比较,贾府由繁盛时的豪华、奢侈、腐败到衰败时的落魄、凄凉,预示着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必然走向,入木三分。纵向思维使文章有时间跨度,有历史的纵深感,有过去、现在到未来,由远古到中古、近古,由古代到近代、现代,有历史的阶段性。纵向深入剖析使文章叙事说理更有力度,给人一个完整的概念。
  横向思维不同于纵向思维,是一种同时性的横断性思维。它是截取历史的某一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状况,在同左邻右舍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该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活动。其特点是:
  ①同时性。所谓同时性,也就是把时间概念的范围确定下来,然后,再研究在这同时过程中的各方面的相互关系。
  ②横断性。所谓横断性是指对事物的横向比较,即把研究的客体放到事物的相互联系中间去,放到“关系”中去考察。横断性可以充分地展开事物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能揭示出纵向思维过程中不易察觉的问题。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以及“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就是最简单的横向比较。把自己放到事物的相互关系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同自己以前对自己的估价产生距离,所以会产生“吓一跳”的感觉。横向思维是发现自己弱点、不满足现状、激励自己奋发前进的刺激剂。
  ③开放性。是指要求自己置于越来越多的事物、关系的比较中来思考问题,比较的方面、关系越多,发现自己的优点缺点也就越充分。所以,它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希望不断地增加自己和外界的联系,不断地输入、输出和转换,使自己增强活力,得到提高。
  
  二、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
  
  静态思维以“静”为主,要求思维的规范化,可以重复,因而是一种趋于定型化的、稳定的思维。它是与动态思维相对立的,要求思维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达到固定的思维成果。其特点是:
  ①固定性。所谓静态思维的固定性,是指确定思维对象的不变性,“是”就是“是”,“否”就是“否”,一是一,二是二,严格遵循着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要求排除矛盾。这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性,可以防止思维过程中的诡辩论的相对主义的出现,因而具有它的合理性,尤其是对一些本来比较稳定的事物,就更具有重大价值。比如古迹的修复就应采用静态思维保持原貌。1984年湖南省大修岳阳楼时采用“整旧如旧”保持原楼特色风貌的施工方案,就是非常正确的,如果对历史文物“整旧如新”,本身就是一种建设性的破坏。
  ②重复性。静态思维的重复性指思维过程可以在下一阶段又周而复始地开始。知识是客观事物本身“种”“族”“类”的延续性过程的同一性的反映。产品总是要从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最后成为成品,一批完了,第二、第三批开始。写作也是如此,总是从字、词、句开始到成段、成篇,总要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意识;植物总要到一定的自然节气才能播种、收获,除非改变相应的条件;决策过程总是先要收集信息进行比较,确定目标,拟订方案,进行预测,最后拍板定案。静态思维的重复性把这些稳定的要素固定下来,构成一个相互联结,可以再次重复的思维过程。
  ③被设计性。静态思维的被设计性指它可以由人们去设计一个程序,然后是静态思维按设计的程序运转。静态思维的“被设计性”是由它本身的“固定性”“重复性”决定的,既然静态思维可以“固定”“重复”,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也就可以把它设计出来,最典型的属电脑,它的“人工智能”是按照“被设计了的”思维过程运转。
  我们在运用静态思维时要充分发挥它思维准确化、定性化、程序化和可以重复、再现的优点,同时要防止陷入思维的僵化、死板,要保持思维的活力。因此,在思维过程中,我们应该把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结合起来。
  动态思维是一种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择优化的思维活动。它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其特点是:
  ①流动性。变动是动态思维的出发点,它要求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进行动态的调节和控制。在动态思维者看来,一切都处在流动之中,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内部要素都处在运动中,因而思维的目标、方向和程序等都具有相对的意义。当情况发展变化时,人们就应该立即作出自己相应的反应。动态思维强调在运动中协调,在变动中前进。
  ②择优性。动态思维的择优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考虑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有各种可能的方案、可能的过程。因此,要在这些方案、措施、办法中选择最优者。择优性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基础上,每项事物都有好的可能、坏的可能,或者较好、较坏、中间的可能,它们不会按照某种固定的模式运行。要取得择优化的结果,就要依据变动的情况不断作出自己的分析。从各个角度考察问题,对每种可能性都留有余地,然后对各种方案、行动计划和措施等进行可行性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程度,在此基础上,作出选择。
  ③建构性。动态思维的建构性是指它在不断控制周围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对自己的思维结构进行改造。它不把任何一种模式固定下来,而总是在建立较好的自身的结构。“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是一个典型实例。一般人头脑中原来都有一个框框“不许打破鸡蛋壳”,而哥伦布打破了这个框框,把鸡蛋一端的蛋壳磕破一点,形成一个平面,从而使鸡蛋稳稳地立起在桌面上。动态思维在写作过程中能使你产生许多新颖的立意和构思。民间传说,从前湖北西部某山上有户人家娶媳妇,请一位老学究题写婚联。因感于主人招待欠周,这位先生竟写道: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露秋霜百年愁
  对联贴出,亲戚、朋友看了都直摇头,丧气之至。正踌躇之际,鼓乐齐鸣,新娘轿到。进门时,新娘微掀红绸盖头,一眼瞥见这副丧气联,怒气顿生,走上前伸手就把上下联的两个尾字撕去,对联变成: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减少二字,对联含意立变,才华横溢的新娘运用动态思维而创新意,战胜了老学究。
  动态思维就是强调在写作过程中要思维灵活,也就是说思维主体在进行思维时,能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并不是介绍创新的秘诀、思维的捷径,而是告诉你,新课标下驱动思维创新,拓展写作空间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意义和途径。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打开学生作文的思维空间,任重而道远。
  
  徐友琪,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