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调动情感体验 培养悲悯情怀

作者:江 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摇头不已的事情。比如,当你正为苏轼的《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感动得声音哽咽时,学生却用着一种不解的眼神望着你;当你正为杜甫闻官军收蓟南蓟北高兴得手舞足蹈时,学生却用着一种疑惑的眼神望着你。我们不禁摇头:这是怎么了?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们为什么看到别人的悲喜表现出来的却是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调动情感体验,缺少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由于相对的和平,由于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只懂得“拿来”,不懂得“送去”。他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但不懂得如何抒写,他们懂得关注自己的衣食感受却不懂得关注自己的漫漫人生路,他们懂得自己的喜怒哀乐却不懂得如何顾及他人。这样的现状正强有力地冲击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单一地训练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而不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那么,我们将来的国民该是怎样的面目呢?所以,我认为,要使语文教学有效地实施下去,在语文课堂上就必须调动学生所有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情感体验是纽带,是桥梁。只有调动了情感体验,才能将人类的古今文化贯通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他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如果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或寻找与文本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就能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于是书本上铅印的文字就能变成鲜活的记忆,学生在阅读时就能认同或否定别人的观点,并吸收、采纳或剔除,就能想他人之所想,感他人之所感,从而生发出悲天悯人的情怀。
  基于上面的想法,我设计了语文课堂三步曲:课前积累——阅读作品——感悟生活。
  
  一、课前积累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是一条随时能给予学生一杯水的潺潺小溪。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只有教师的积累深厚了,才能真正做到潜移默化。
  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品读中外名著,名人传记。尤其应将教材中所涉及的名人以及历史背景烂熟于胸。教师要掌握的不只是教参上的点滴介绍,还应了解这些名人详细的生平事迹、种种精神面貌以及人格魅力。这样,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时,就不再是干巴巴的讲述,而是将形象丰满的作者由远及近地推至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少了一些陌生感,能立刻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教读李白的作品时,我讲述给学生的不只是他的“万古愁”,还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不只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有投军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李白其实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性情中人,于是,在自己情感体验的牵引下便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李白的世界,感受着李白“济苍生”的人格魅力,从而使自己感同身受,接着,他们的目光便由自身投注到了他人身上,悲悯之情亦油然而生。
  
  二、阅读作品
  
  在做了充分的积累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作品,走近作者。为此我把一篇课文的阅读分成三个步骤:1、介绍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特殊经历。2、推荐相关文章。3、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让自己感动的文段。
  如指导学生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首先介绍史铁生的特殊经历,让每个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突然要接受永远瘫坐轮椅这一残酷现实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接着,推荐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章《合欢树》。最后,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让自己感动的文字。由于做了充分的铺垫,阅读时,学生们都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找到精彩的片段。
  
  三、感悟生活
  
  如果对一篇文章只做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学生是不可能领悟文章真谛的。每一堂课不应该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读。要真正处理好一篇课文,必须具备感悟这一环节。情感体验的调动只是前提,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认知活动关注社会、关注每一个人。所以,在完成了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我们应要求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谈谈理解与感受。《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谱写的一曲母爱的赞歌,“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针对这个话题要求学生谈感悟,学生们的表现是非常积极的。实际上,学生的感悟过程是一个反思过程,他们在反思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而自己又是如何对待母爱的。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平时太任性,只注意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良心发现”使得这些学生觉得愧对母亲,他们的发言是极其动情的。可见,要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就要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谈“我”的所见、所感,才可能真正地感动自己,教育自己,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品格的升华。
  悲悯情怀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不是一两堂语文课便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常抓不懈。但我想,只要我们本着“语文教学不只是单一地训练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的宗旨进行教学,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具有悲悯情怀的。
  
  江露,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