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语文教育与大众文化

作者:邹少军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众文化由于顺应了市场经济潮流而蓬勃发展起来。它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媒介和手段,以时尚光鲜的外观吸引大众,以轻松谐趣的内容取悦大众,使得大众文化很快博得大众青睐,走进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大众文化实际上已深入到学生生活,已不由分说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对当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产生影响时,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更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办法。一边是大众文化如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地渗透进师生生活,影响语文教育,一边是语文教育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拒绝大众文化;一边是社会、家长、教师对大众文化这样那样的担忧、鄙视甚至斥责,一边是学生对大众文化的乐此不疲地追捧和义无反顾地喜爱。这“一边冷一边热”给语文教育带来了种种尴尬,并引起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反思。
  
  一、大众文化——让语文教育尴尬的文化
  
  正是在人们的批判与怀疑中,大众文化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反映国家主导文化和正统精英文化意识的学校语文教育,当遭遇到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大众文化时,自然呈现种种尴尬。
  
  尴尬一:大众文化来了,语文教师们观点不一
  从十几年前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在校园里受到尊崇和追捧,到前几年金庸的《天龙八部》入选语文教材,再到近年林长治的《Q版语文》出版并风行一时等等引起广泛争议的现象或事件,总是一次又一次拨动语文教育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然而面对大众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师们常常是深有感触却又反应不一。在不同的学校,教师们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迥然不同。有的学校教师对大众文化持认可的态度,他们从丰富语文课程内容的角度出发,组织起来共同开发大众文化专题的校本教材,引导学生认识、鉴赏优质的大众文化内容。有的学校教师对大众文化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认为大众文化所体现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倾向与现行教材存在分歧或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抵制和排斥大众文化。有些教师认为大众文化是俗文化,内容品位不高,因而歧视大众文化。有的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只要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课外是否喜爱大众文化采取置身事外、顺其自然的态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师之间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不一,在教学教研、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常常引起分歧和争议。
  
  尴尬二:面对大众文化,教师与学生态度迥异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是新时代的宠儿。他们在五光十色的文化生活中,接受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由于年龄的差距,生活环境、生活阅历的不同及价值取向的差异,教师与学生对大众文化的接受程度与解读方式往往也存在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般情况下是和谐的。然而隐藏在师生间表面和谐下的文化冲突和观念碰撞却不时显现出来,对教学产生深层次的影响。有这样一则案例:
  一位高中教师在班上讲授《葛朗台》,当这位教师声情并茂地痛斥葛朗台贪婪无耻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问教师:“现在的人难道就不贪婪吗?现在谁不想挣更多的钱?在当今社会,‘钱不是万能的,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注:某电视连续剧里的台词]啊!所以我认为葛朗台在今天看来无所谓好坏。”教师听罢当即驳斥学生这种荒谬的言论。但学生却并不接受教师的意见,和教师顶撞了起来。
  教师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忽视大众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一味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的灌输或停留于书本形式的教育,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分歧会越来越多。
  
  尴尬三:遭遇大众文化,学生与课本更疏远了
  卡通漫画代替了经典名著,电话、手机短信代替了写信,看电视、上网代替了读书,社会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和阅读心理期待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没有多少变化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本在学生眼中便少了生气和趣味。相比单调的语文课本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听流行歌曲、看体育比赛、欣赏影视节目和网上冲浪会让学生们感到一种休闲、抒情甚至是放纵。
  在学生看来,语文课本里的内容要么是与他们相距年代久远的所谓“经典篇目”,要么是与他们生活毫不相干的所谓“重点篇目”。在学生心目中,那只是非常有用的应考材料和工具,却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没有可爱之处。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们天天和课本在一起,但我们的心离课本已越来越远了。
  
  二、大众文化——被语文教育冷落的文化
  
  大众文化在事实上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影响,可大众文化在学校中,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受到欢迎,反而备受冷落。
  1、课程、教材中有关大众文化的内容缺乏。语文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往往由社会和学校的主导文化来规定。课程作为主导文化的代表仍带有较浓厚的政治化倾向。体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内容在课程设计中占有明显优势地位,而大众文化则作为主流文化之外的文化被排除在外了。不仅国家制定的语文课本、教材中鲜见大众文化的踪影,就是在一些由学校自主制定的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中,涉及到大众文化的内容也是相当有限的。(只有少数学校在活动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引入了一定数量的大众文化内容)
  2、一些学校、教师不认可大众文化。学校一直被认为是继承和传播正统文化或规范文化的“主阵地”,教师也是以正统文化或规范文化的代言人出现的。学校、教师都体现着一定历史时期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思想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文化的传递者——教师当然希望传递的对象——学生都能接受他所传递的合乎规范要求的文化。因此大众文化作为未进入课程、教材或与已有课程、教材中某些价值观念存在分歧和冲突的内容,自然受到一些学校、教师的冷落。
  3、一些家长抵制大众文化。家长担心大众文化中有一些内容流于低俗,审美趣味不高,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沉溺其中,因此大众文化被视为另类而备受冷落。
  而且由于升学考试基本不涉及大众文化内容,在繁重学习任务的重压下,一些教师和学生无暇顾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大众文化——促语文教育改革深化的文化
  
  大众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冲击所形成的种种尴尬,与当前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固守传统单一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面对所处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缺乏理性的思考与有效的应对办法有着直接联系。在中国社会转型、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语境中,那种用一本教科书,单一的价值观一统学生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正是在大众文化蓬勃兴起的背景下进行的,可以说当今的大众文化与学校语文课程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因此,在语文课程中引进大众文化,对把语文课程改革全面引向深入有着积极和正面的意义。
  
  1、贯彻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积极引进大众文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的总目标中也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两个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的说明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课程标准中所述的当代文化、多元文化、多样文化,既应该包括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也包括正在蓬勃发展的大众文化。而电视、电影、网络、广告等正是大众文化的现代传播媒介和具体存在状态。这表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已充分考虑到了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因市场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深刻变革。因此贯彻落实两个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课程中积极引进大众文化,完全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2、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来源,合理引进大众文化
  由于大众文化自身具有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人们一般是以娱乐、消遣的方式接受大众文化的。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具有的教养、教化功能却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由于大众文化中夹杂着一些不好的、消极的东西而被一些人一概斥为庸俗、颓废、堕落的文化。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的两面。我们不能因为大众文化中存在消极文化因素而“因噎废食”,把所有大众文化内容一概否定并全部排除在语文课程之外。我们应该看到,大众文化作为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不同的文化,对语文课程改革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比如:大众文化解构权威,使传统师生关系受到挑战,有利于形成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大众文化消解经典,使师生不盲目尊崇经典,不迎合传统标准而牵强虚伪解读;大众文化关注个体内心,促进学生自主、自我意识的形成,使语文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有利于人本意识的形成。而以上这些也正是目前语文教育所缺乏和需要的。所以,面对我国文化消费内容和结构的改变,语文课程必须正视现实,把丰富的大众文化同样纳入语文课程建设的视野,不仅只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文化背景,还应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来源。
  
  3、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引进大众文化
  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源于生活,也应该用于生活。要促进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建设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传播围绕在学生周围,已经渗透进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目前的现状是:教师不教,学生也在学,教师如果总不教,学生则总在乱学。语文课程要真正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彻底改变大众文化对学生的无序影响状态,就应该大胆引进大众文化,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吸收大众文化中有益的营养,并提高辨识力和鉴赏力以及文化免疫力。
  语文课程要发挥课程选择文化、提升文化、改造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汲取大众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丰富的大众文化不只成为语文教育、语文课程的文化背景,更成为语文教育、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邹少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