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发表式作文教学实验回顾

作者:朱元祥




  “发表式作文教学”是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为推行作文教学改革而实施的一项研究课题。所谓“发表式作文教学”就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注重写作的策略、技巧而轻视写作主体(学生)的现象,以发表学生的作文(口头及书面作文)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实验过程实行“四级发表”,即:每次作文,组织学生围绕话题或中心进行讨论和交流,小组推荐人选当堂发言,阐述写作的思路或内容框架,这是一级发表;在此基础上各人进行写作,然后把优秀作文选出来,编辑成班级手抄报,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这是二级发表;再优中拔尖,选送佳作报送区教研室,由教研员汇编成《作文快报》,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交流传阅,这是三级发表;最后,把上档次的文章投稿到报刊杂志社进行正式发表,这就是四级发表。
  在参与实验的三年时间里,本人任教的班级中有不少学生在区教研室主办的《作文快报》上发表文章,其中刘巧梅等同学的作文还被推荐到国家级刊物《中学生优秀作文》上发表。由于此项实验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挖掘他们的写作潜能,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班很多同学都能在一节课内完成一篇质量尚可、600字左右的话题作文,中考作文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发表式作文教学”中的“口头发表”是基础工程,“书面发表”则是形象工程。雄伟壮丽的高楼大厦若没有庞大坚实的基础作支撑,它将成为海市蜃楼,好景不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搞好“发表式作文教学”就应该从基础工程抓起,即使没有能够进行“书面发表”的文章,也应该将文章中有“闪光点”的地方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发表”,切不可将“口头发表”仅停留在“一级发表”上。回顾三年来的教学实验,本人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教者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亮点”,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作文的机会,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习作水平。如果教者始终把目光放在几个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身上,这样做确实能够培养出几个写作能手,那么又必然会挫伤大部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能够在《作文快报》上发表作文的毕竟是少数,那么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怎么办?我想,对学生的习作不能求全责备,只要发现学生作文中有“闪光”的地方,哪怕是一个精彩的段落,一个内涵丰厚的句子,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甚至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符号,都可以给他们“发表”的机会,让他们“露露脸”、“风光风光”,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产生写作的冲动。
  当然文章的“亮点”是很多的,除上文提到的之外,它还应包括深刻的立意、新颖的选材、巧妙的构思、生动逼真的细节等。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批阅作文时要有一双慧眼,一种高度敬业的精神,在普普通通的习作中寻找文章的“光辉”:如果没有“太阳”就寻找“月亮”,如果没有“月亮”就寻找“星星”,如果没有“星星”就寻找“萤火虫”。这样做,看似“小题大做”,但对“发表式作文教学”实验的全面普及和推广是很有裨益的。
  另外,在作文发表的模式上也应该多样化。如果光在小组、班级作口头发表,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索然寡味,提不起精神。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黑板报这块阵地,将学生作文中精彩的段落、优美的文句摘抄在黑板报上,让同学们欣赏。对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教者还要适当点评,让学生领会其内涵。此外,将班级手抄报中的一些佳作打印出来,推荐给其他平行班级,甚至是全校的同学,以扩大“发表”的面,提高这些写作能手的知名度。最后,将最优秀的作文上报给区教研室《作文快报》。长此以往,良性循环,佳作倍出。
  “发表式作文教学”实验目前已告一段落,此项研究课题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发表”的机会固然是必要的,但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自己要练好内功,增加知识的储备和自身的底蕴。学校也应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从作文堆中解放出来。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表式作文教学”最终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