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高考作文“五病”

作者:王德先




  最近几年,因工作原因,读了以万计的高考作文;虽然自古考场难有佳作,对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文章横挑鼻子竖挑眼,显得苛求甚至不近情理,但平心静气而论,就整体而言,与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考试说明的要求、与我们辛辛苦苦执教的老师的要求与理想,还相距甚远。有些坏习惯坏风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让人痛心疾首。大有认真剖析现象,仔细思索原因,积极采取措施的必要。
  
  一、病象举隅
  
  病象一:
  抄袭。高考评卷对抄袭的判定非常严格,绝不允许“疑似”判卷。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相关文件,界定了抄袭的含义,要求评卷时“对抄袭文章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证的不能判为抄袭;整体构思、主要情节,或主要论点、论证模式、重要论据、70%以上的文字相同,则视为抄袭。”例如,今年有位湖北考生写了一篇题为《三更有梦书当枕》的文章,开始评了满分,可是一搜索,发现是抄袭台湾作家琦君的,90%以上的文字相同,只好作抄袭处理。这样的事绝非个别。
  病象二:
  敷衍。有些考生有“万能的材料”和“万能的写法”,基本模式是:列举三五个古代名人,引用他们的一两句名言,略加阐释,或者引出他们的一点事迹片断,转述一下,从“心灵的选择”到“买镜”,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到“带‘三’词语的联想”,莫不如此。于是,历史上的一些名人不断“现身”,我们走错了路都会反复相遇的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这样的文章乍一看材料颇多,热热闹闹,似有文采;仔细一读,空无一物,不见作者自己。是一种样式很吓人的敷衍。这种病象十分普遍。
  病象三:
  拼凑。文章写完了,但不知道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游离于试题的要求之外。请看下面的这些文字——
  梦,是看不见的思考;泽,是水域的故乡;草,是青山的点缀;色,是四季的更替;茶,是沉思的苦茗;凝,是深沉的结晶;香,是受挫后的灵感。
  一切都与“三”无关。字在笔尖下绕了几个圈,像是看不见的泪落进了茶杯里,尝不出味道。淡黄色的蝴蝶沿着折起的书痕爬行。一台灯哭泣,跳起的记忆在脑海中默念着猜不透的咒文。
  “三”、“川”横写顺念都该是三。想诡辩,却又似乎不可能。我想起卷曲的书页上,那个灯光下的雨夜里看着那三条毛毛虫:它们告诉我不要围着一个圈子跑的。它们累了,总围着一个圈子跑多累啊!
  这是今年湖北一位考生题为《梦泽草色茶凝香》一文中的前三分之一的内容;后面二百多字是因字数不够而写的;中间三分之一强是“意识流的沼泽”。并且题目和第一段完全照抄别人的。我们可以看出此文的拼凑特征。这种病象也十分普遍。
  病象四:
  宿构。我以为宿构是一种特别的“抄袭”,只不过抄袭的不是名家名篇,而是昨天的自己或者自己的身边人罢了。不问今天的题目和要求,只管昨天已作的准备,拿来放在这里算了。
  病象五:
  乱造综合症。虽已训练到了高中毕业,但因营养不良,写作整体发展不好。面对作文测试,只有乱造。仅以今年湖北考生作文为例,有抄试卷上科技说明文“深海呼吸”的,有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的,有回到前年“买镜”的,有还在去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式样繁多,不胜枚举;乱造之烈,不忍卒读。
  
  二、病因探源
  
  形成这些病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投机心理。客观地说,抄袭者宿构者中相当多的人语文功底并不差,平时也在语文学习中下过功夫,比如前面说到的照抄琦君《三更有梦书当枕》那位,那么长的文章背下来,不花气力做得到?况且,他喜欢这篇文章,喜欢这类的文章,勤于积累,这都是很好的啊。但高考要公平。考的是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解决能力。这样做破坏了公平的原则。当然不能得高分。如果不是投机取巧的心支撑,肯定不会选择这种方式的。也许,在复习备考中,会有个别指导老师提倡或者暗示或者默许这样做,如果有,肯定是误导。
  二是缺乏热情。有些同学缺乏写作的热情,很少甚至没有动笔写东西的欲望,把人生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弃置不理。面对考试,除了胡编乱造,东拉西扯没有别的办法。除了上面说到湖北考生今年的一些表现外,去年湖北考生中作文的空白卷恐怕也得以千计。
  三是投入不足。很多同学不能从培养思维能力的高度、不能从获得智慧的高度认识写作能力的重要,平时很少甚至基本不花力气积累、思索、实践怎样提高写作能力,把诸如什么“作文几步法”,什么“新八股”,什么“引、联、议、结”,什么“高分三步”等等之类的“独门秘笈”奉为至宝。如果真有“秘笈”的话我们也要想想,同样一招,刚刚学会的徒弟与功力深厚的师傅比起来,一个难以御敌,一个一招毙命,因为两个人在练这一招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是差别很大的,当然获得的能力也差别很大。写作也一样。
  四是源头不畅。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作文训练中(很可能初中甚至小学),集中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忽视“写什么”的问题,正如有了船,有了桨,也有了划船的基本技术,但河里没水或者水太浅,则负舟也无力,划不动。这“河水”就是作文的源头。我们不太注意疏浚这个源头,不太努力做吸纳一点一滴让河流浩大澎湃的工作,对“动笔写”少有热情,寻常难以提笔,提笔难以成篇,成篇难以达意。
  写作是我们在拥抱生活的时候,思维、情感、心智综合运动的结果,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成为文章。这个运动要有凭借,有载体,这个凭借和载体就是你有得写的那些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自己听到的,可能是自己读到(或看到)的,可能是自己亲历的,可能是综合了以上因素你思考感悟的,有画面,有场景,有过程,有主干,有枝叶。一句话,如果有东西写,就不会为拼凑字数东拉西扯。
  考生写的文字,都应是考生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了的,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而那些情思、那些哲理、那些妙想、那些独特的个人感受,都是在这些厚实的感性土壤中生长出的奇花异草,如果中学生脱离了感性,没有感性积累,写作的源头就不会畅通,就不会产生感人、服人的文章。
  
  三、疗病三方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经常想一想“做人”与“作文”的关系。这个问题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是由形成文章的情感内核决定的。这里长话短说,我们可以自问:一个人从来都是吃不完的饭菜随手扔,如果有一个“谈节约”的话题,他能谈得动情服人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他可以谈一番大而空的所谓道理,但不会有真情实感,自然也不会打动人。文章是心迹的袒露,从骨子里讲,要让自己的文章动人和服人,就应该向孟子和韩愈学习,善于“养气”,这里的“气”,我以为是志气、正气、勇气。没有志气,生活没有目标,明天没有理想,不能激发热情与力量来支撑自己奋斗,作文就不会有高度。没有正气,难辨是非,不能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多姿多彩的人生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作文就起不到伴随自己成长的作用。没有勇气,遇难难克,在荆棘遍地的奋斗征途上,会不战自败,作文就不会成为疗伤自省、养精蓄锐的精神家园。高考作文虽然有种种所谓的特殊性,但我以为,只要以“文章”的名目相称,这一要求也永远不会过时。
  第二、培养自己的情思。情思的特征在于“善感”,在于把一种内在的、抽象的精神活动,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在你的心路历程中与你相遇而认识,在你的认识过程中与你交流而默契,然后你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去认识并拥有世界。
  情思中有些不可或缺的因素,要精心养育而获得。比如要学会感恩。茫莽宇宙,人为灵长,日月为你更替,江河为你奔流,父母为你哺育,众人伴你终生;春天给你花的年华,夏天给你火的热情,秋天给你得的收获,冬天给你冷的深刻;哲学给你,历史给你,艺术给你,数理给你……还有衣食住行,还有酸甜苦辣,还有喜怒哀乐……我们要心怀感激之心:世界把这一切赋予了我,父母把我交给了这一切。比如要学会爱。世界不是给我一个人,但与给别人一份一样也给了我一份,他们大家给我的爱远远多于我给他们的爱,我也要学会去爱他们。他们的欣喜、他们的幸福欢乐、他们的哀伤、他们的愤怒寂寞、他们的收获、他们的丢失……我都要用爱的脉搏跟随他们跳动。比如要学会宽容。就像我自己经常犯错一样,别人也经常犯错,就像我自己有很多不满意别人一样,别人也有很多不满意我,怎样和谐,当然只有宽容。不宽容别人的人,很难有平静的心,世界上的很多好东西,只有在平静时才肯光顾人;也只有在平静的心态中才能更真切地认识自己,懂得别人。比如要学会坚持。我们坚持吃了二十年左右的饭,才长大成人,在思想上、精神上、情感上要长大,恐怕二十年还不够,我们要沉得住气,挫折、磨难、痛苦等有时会把人击伤甚至击倒,有了这种经历,要珍惜,要从中嚼出人生的成熟来,坚持走下去;没有这种亲历,幸运,但要从别人的经历中想到看到自己,作为自己坚持的储备。有了这些,会让我们的情思丰富起来,作文能力也会跟着升起来。
  要情思泉涌,就要丰富自己的经历丰富自己的生活。尽可能“亲历”得多一些,这是学生情思的内核中最重要的那部分,不能只囿于教室一隅,教室很重要,但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学生“全天候”地置身在“课堂”中,要从中淘出金子来。尽可能读得多一些,人生苦短,不能事事亲历,要拿别人的为我所用。如果有捷径的话,一定就是这两条。
  第三、学习写法与学习语言并重,甚至要更注重后者。不论什么样的内容与方法,都要通过语言传达出来。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