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广东省2006年高考语文卷评价与分析

作者:茹清平




  2006年广东省语文高考试题与2004年、2005年的相比,尽管缺少“亮点”,给人“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细加体会也不难发现命题者的匠心:试题不仅体现了国家教育部深化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落实了《考试说明》的要求,注重了高考命题的基础性和稳定性,而且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直指中学语文教学观念上的误区和教学过程中的盲点,体现了广东分省命题的本土化特色,彰显出对语文价值的强力追求,具有较好的导向性。
  
  一、整卷特点
  
  (一)稳中求变
  试卷大体保持稳定。所有试题都在《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命题范围内,考查内容仍然分为语言知识和运用、阅读、写作三个部分。考点指向也基本稳定,主要集中在字音字形辨析、词语选用、病句辨析、文言词语释义、文中关键信息的筛选提取、重要语句的理解与鉴赏、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名句名篇的识记、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语言的表达等历年高考常考的内容;作文仍然是话题作文。命题思路和能力考查方向与2005年的试题基本一致,体现出高考命题的一种严肃谨慎的态度。
  稳定的前提下也有适度变化。其一,基础知识题所占分值再次降低。2004年基础知识题有6道,分值为18分;2005年减为5道,分值为15分;而今年又再次减为4道,分值则降为12分。其二,总题量与所赋分值略有变化。2004年的试卷的总题量为25道,2005年减为24道,少了1道,而今年则减为22道,又比去年少了2道。和2005年相比,文言文翻译由8分减为6分,但增加了一个断句的小题,所赋分值为3分;诗歌鉴赏减少了2分,为6分;名句名篇默写增加了2分,为6分,题型也稍有变化,由原来的3个名句中选答2句,改为从2个“名句填空+名篇篇目默写”组合中选答其一;现代文阅读分值没变,但是题型有了变化;语言运用题增加了2分,为15分。这种变化使考生有较充裕的时间阅读试卷材料,开启解题思路,准确周密地拟定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答案,从而克服了试卷题量大、考生答题匆忙、检测信度降低的弊端。
  
  (二)返璞归真
  整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难题,不少试题恰当选用了课本中的语料。字音字形辨析、词语选用、课文默写、文言文阅读等考点的试题,均能凭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熟练掌握而准确解答出来。如第9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命题者为了让考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需要解答的新问题勾连,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4句出自考试所选文段,其它4句均选自中学课本。这种回归教材的试题旨在让学生懂得:只有扎扎实实地用好、学好课本,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积累、感悟、思考并融会贯通,才能整体提高语文素养,才能决胜考场。
  试题朴实中显睿智,看似简单的试题却十分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检阅,着眼于考查学生积累是否丰富,阅读面是否宽广,能不能结合语境理解文意,有没有厚实的文化积淀。
  
  (三)注重能力
  总题量减少,实际上增加了思维的难度。语言表达部分的开放性试题增多,也是立足于检测考生思维的灵敏度。现代文阅读历年都是以阅读理解的精确性为命题立意,但2006年的阅读材料难度明显增加,重点转为测查考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检测考生思维是否敏捷、缜密。如果思维不敏捷,思维不缜密,就可能顾此失彼,抓不住精髓。作文注重哲理思辨,强调考生思维的多角度和广阔性。作文题既显得宽泛(有丰富的写作对象),人人可以下手入题,又有限制(必须是天使且在心中还得经过雕琢),必须有过程;既是话题作文又可以是标题作文;既脱离了泛政治化和泛道德说教化的窠臼,又关照了对美好明天的追求,能够准确检测出考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试卷分类评析
  
  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试题共7道,均为平常经常训练的题型,考生不会感到陌生,难易程度比例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其中语言基础知识题4道,每题3分,共12分。分别考查考生辨识词语中容易误读的字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字、正确使用熟语、辨析病句的能力。语言表达题3道,共15分,分别考查概括内容、提取信息,图文转换、在具体语境中按一定要求运用语言的能力。这3道题中最有创意的是21题,该题要求考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读者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能检测出学生的阅读面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起到较好地导向作用,是赢得一致好评的一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第Ⅰ卷选用了一篇社科论文,分别考查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含义、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第Ⅱ卷选用冯骥才的散文《夕照透入书房》,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鉴赏能力,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随着“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日益受到重视,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往往脱离具体文本而随心所欲,凌虚蹈空,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忽略了阅读的一些基本环节,如关键字词句的赏析,必要的行文线索的分析,层次大意的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等,这些考题,提醒语文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树立文本意识,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学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把握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
  古诗文阅读部分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明代宋濂的《杜环小传》,由于有所改动,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与“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要求相适应。从内容上看,文章展现了杜环关爱他人、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教育意义。根据阅读材料,本试卷设计了4道客观题与2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文言文断句。其中,文言文断句是2006年广东卷的一道新题型。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这一考题,旨在引导学生重视文言文的诵读,通过诵读体味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诗词鉴赏以谭敬昭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为材料。谭敬昭,广东阳春人,清嘉庆进士,与中山的黄培芳、番禹的张维屏并称为“粤东三子”,这道题凸现了广东的地域特点。虽着眼于鉴赏作品语言、鉴赏表达技巧,选点不算偏,但从阅卷反馈的情况看,此题失分最为严重。不少考生未能理解诗中有关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不住诗歌的意境。
  古代诗文名篇名句的默写和文学常识题有以下特点:一是真正体现“名”,考名家名作;二是有大致范围,主要是考《大纲》要求背诵的20篇古文(或片断)、50首古诗(名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解答考题时可以从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来做,一道检测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写出杜甫“三吏”、“三别”中两篇作品的名称,另一道检测韩愈《师说》中的名句,写出柳宗元两篇散文作品的名称。只要考生平时注重了积累,就不会失分。
  作文试题“雕琢心中的天使”,与2004年和2005年的相比,进一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一些网站举行的2006年高考作文优秀试题评选中名列第三位。这道题好就好在具有很强的区分度。似乎没有考生会感到困难,没有考生难以下笔,因为这是一个比喻性的题目,通过喻体可以派生出非常丰富的乃至难以计数的本体,大大扩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但要写出高水平的文章也并非易事。题材空间广阔但并非可以离开话题限制的内容范围任意拓展,必须对话题有全面和准确的理解,立意不能若即若离,“天使”对象的选择要恰当,对历史人物及其材料的采用不能生搬硬套,对“天使”与“雕琢”这分属两个层次的问题也不能顾此失彼。
  
  三、试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文阅读的选材已经被各地模拟考试多次选用,不少学校进行过以散文《夕照透入书房》为素材的现代文阅读训练,尽管设题角度不一样,但客观上影响了高考的公平性。
  今年的作文题也存在瑕疵。其一,此话题表达不清,例如“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属病句,应改为“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雕像”。其二,材料所述之事不符合逻辑。雕刻美丽的“天使”,最少也需要几天时间,小孩不可能一直站在旁边看。所以不能表述为:“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其三,就话题的设置来看,以“雕琢出心中的天使”为话题会更恰当一些。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头中学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