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新课程下学习方式的五个特点

作者:赵同宇 赵 兰




  探究是人类探索未知、征服自然、启迪智慧、求异创新的系列活动。在这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语文旧课程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学习方式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语文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语文课的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越会学,学习起来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学习起来味同嚼蜡,在教师的教鞭驱使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只有学习兴趣真正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成为主动的自觉行为。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都想有一块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把地球撬起来。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将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语文新课程要求为师者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启发、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在现阶段,还要做好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化过程。随着学生独立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然变由被动让老师教到主动让我学。
  
  三、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天真烂漫的学生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别于他人思考、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多元智力理论使我们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智慧不同,他们的学习优势、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和思考方式不一样,语文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自然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大锅饭、一刀切、一锅煮,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差异性决定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尚且只有七十。语文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它作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四、体验性
  
  体验是自外而内的情感过程,它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便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范畴。现代的孩子受教育早,智力发展快,能力较强,但是即使是高中学生也不过十几岁,他们有感知外在世界的天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由童心去发现童趣,由童稚去发现童真。强调学生积极参与,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而且要用脑想。要让学生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
  
  五、质疑性
  
  质疑是指问题的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发现,没有发现就不会有创造,没有创造何来质疑?所以语文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以诱发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以上五个特点是探究语文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必不可少的几个方面,它们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只有真正把握语文新课程的实质精神,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