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语文学习的评价方式应充满人文关怀

作者:乐殷南




  语文学习评价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教学信息反馈功能和鉴定功能。要保证语文教学活动优质高效,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目标,必须充分运用语文学习评价的功能和作用,构建一个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我们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评价时应有正确的评价取向,即必须坚持以学生的终生、全面的发展为根本。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进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老师只有真正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才能实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标。每个人的智能存在于多个方面,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又不尽相同。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满人文关怀而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去评价你的学生,以利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怎样才算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学习评价方式呢?在此,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谈谈这种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的评价方式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在课堂上,要看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或发言者,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倾听是否全神贯注;要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此时学生的用心程度;要看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参与教学,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这样的评价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以生为本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他们都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和存在等九种智能,有的人的智能在较早的时候表现出来,有的人的智能在较晚些时候才表现出来。这种理论为我们确立语文学习评价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的学生同样有这九种智能,只是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特色。因此,学校里无所谓“差生”的存在,真可谓“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智能作为一种心理潜能,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这种潜能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内化为或是自动转化为技能。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中存在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责任就是使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将其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智能中去,从而促使弱势智能得到尽快的发展。既然如此,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也应随科学的发展而更加合理、恰当、甚至科学。由原来的只关注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到关注班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看重学生的优势智能的表现,对于优势表现突出的学生要极时给予评价,如:有的善书面表达;有的善口头表达;有的爱读课文;有的会作笔记;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分析能力强;有的书写认真——老师应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热情的语言去评价,去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好样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在这种充满成就感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会信心十足,兴趣大增。可见,以人为本的评价方式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人文关怀的评价方式体现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学生的语文能力千差万别,语文素养却有整体性特点,因此,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评价应注意整体性。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重书面能力,轻口头能力,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关注;过去我们习惯地只从“知识与能力”上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评价是“虚”的。其实这些都是非常片面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无论他们从事听、说、读、写什么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他们总得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一定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客观的,不光要看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比如说布置一个背诵任务,过去我对学生的评价只看结果,打一个分数。背得流利的打满分,背得结结巴巴的打80分;背得有错误的打60分;不能背完的打40分。如果光看分数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也许得40分的学生为背这篇文章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已读了20多遍,只是方法不对头;而得满分的学生也许只读了几遍。看来这一种简单的评分评价容易对差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丧失自信心,他们会一味埋怨自己笨,因而不会从学习方法上去找原因。同样,那个得满分的同学,也许他在学习方法上有独到之处,但光看这个分数也得不到正确的反映。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实现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人文关怀的评价方式体现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实效性。语文新课程认为识字、写作、阅读、口语交际是基本能力,要求四大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只有将这几种能力协调发展,才有语文学习的实效性。我认为这四种能力从文字的表述形式看是并列关系,但从内部联系看,实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递进关系:写字能力是基础,口语能力是塔尖,口语能力是其他三种能力的终结点,是三种能力的较高境界,是三种能力综合检测的有效手段,阅读又能促进写作和口语交际。因此,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意识地强调几种能力的协调发展。我在教学中常常这样做,对不同的作业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四种能力进行评价:课堂作业从书写的字迹看态度,从组织答案看条理性,从答题正误看学习过程。每一次作业都有这三种能力的三个评分,并将每次在三个方面都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树立这样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注意这几方面的协调发展。作文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与阅读分不开,因此,我将二者结合起来训练,绑起来评价。在鼓励写得好的学生时,不但强调写作功夫,还特地指出其阅读功劳。这样学生在听我讲作文时,由于评价时的有意倾向,重点强调,他们听出了门道,暗自较起劲来,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经过这样的有意评价,推动了学习的进程,调动了积极性,学生能自觉注意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了。
  四、人文关怀的评价方式体现在关注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从单一教师评价转向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四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利用各种因素,激发评价对象在内心中产生向上的要求。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细微的表现,给予肯定,发挥激励效应,学生在评价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教师饱含激情的评语,可使学生兴奋,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例如,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我设制了学生成长档案,每个学生语文学习中突出的表现,如作业得表扬、批评;考试得高分;成绩有进步等都由语文课代表记载入档;同时建立家庭联系档案,将学生在家学习语文的表现由家长记录下来;我上课时也有一个课堂记载档案记载课堂表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这个档案的使用,既加强了管理,又保证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还能使评价公正、客观、逐渐科学化,也促进了语文学习的进步。
  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了优良师资队伍的建设,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主动讨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合理的语文学习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独特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语文学习评价理念,使语文学习的过程评价充满人文关怀,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进程,使我们教师更好地实践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生学习评价,实现新课程理想的目标,为语文教学展示出一个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