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

作者:李建芳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这个理念,在课堂上采用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但我们透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不难发现合作学习已步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合作学习随意化。一堂课内,合作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段内安排合作学习?课前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而我们的不少老师一听到是课改课,不管三七二十一,碰到问题就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总认为这样才体现新课改精神,少了它就认为是传统课,合作学习成了教师实施新课改的标志。因而一堂课内少则二三次,多则三四次安排合作学习。如:有位教师执教《曼谷的小象》(第一教时),一节课内安排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各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各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各组讨论“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这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都是教师随意安排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
  误区之二: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合理。课堂教学只有短短45分钟,因而课内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合理性,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哪些内容需要合作讨论,怎样合作讨论,课前教师都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了合作学习,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有位教师执教《南京大屠杀》一文,将近下课时要求各小组讨论:“学习这篇文章,你认为今后的路该如何走?”另一位老师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要求各小组讨论:“在这漫漫的长夜,诗人无法入睡,他在想什么?”第一个问题,教师无非是想引导学生回答“落后就要挨打,不忘国耻,我们要发奋读书”;第二个问题也无非是想引导学生回答“诗人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果是这样不就把学生带进了死胡同?否则,“路该如何走?”学生今天能确定吗?“诗人在想什么?”今天的学生又怎能猜想出来呢?安排这样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误区之三:合作学习时间不充足。既然是合作讨论学习的问题,那肯定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歧义,学生年幼,思考问题的时间肯定要比成年人长,且思考之后还要组织语言进行汇报,所以要留足让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然而我们的课改课,却是另一番景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一两分钟之后,就要求学生回答,这怎能起到合作学习的作用呢?如有位老师执教《空城计》,课中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片段,正当学生还陶醉在电视连续剧的剧情中,教师就要求各小组合作学习:①电视与小说对诸葛亮的神态刻画有何不同?这表明人物的心理有何不同?②对诸葛亮这个人物,你认为小说与电视中哪个形象的心理刻画更为合理?然而,合作学习还不到二分钟,甚至有些学生连题目都没有看懂,教师就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讲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不可能正确回答出来吧。按理肯定答错,出乎意料,在这短短的二分钟内,竟有学生分析得极为正确,这不就明显地告诉我们,教师把答案早己告诉了学生,合作学习只是课堂上的花拳绣腿吗?
  误区之四:合作学习分工不明确。合作学习要根据学习的内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确定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小组内的人数搭配(一般4-6人一组),男女搭配,不要落下任何一个同学(我就曾见过公开课上的合作学习,有一个同学没有加入小组,一个人独自看书)。即使在一组内也要分工明确细致:哪位同学当小组长?哪位同学是中心发言人?哪位同学作记录?哪位同学作汇报等。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然而我们的合作学习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既不给学生分组,也不具体分工,马上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有的走来走去,有的相聚一团议论纷纷,教室里一窝蜂似的嗡嗡叫,看似学习讨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大多数学生在谈天说地凑热闹。这种分工不明确的合作学习是毫无效果的。
  误区之五: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弱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优生往往有更多的表现,他们承担的任务更多,相应的发言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多,而弱势学生则刚好相反,他们在小组中易受到忽视。如分组和分工,弱势学生常作搭头分到各小组,在小组内他们也只是听众和看客,且组是固定不变的,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每个学科都是这个固定不变的学习合作小组。分工也固定不变,是组长永远是组长,是中心发言人永远是中心发言人,记录的总是当记录,汇报的总是作汇报,而这些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汇报员全由优生包了。这样一来,每个学科的每次小组合作学习,自然也是优生的事了,合作学习成了优生独角戏,其他的同学,特别是那些暂时落后的弱势同学就成了永远的听众和看客,坐在枣树底下等枣子吃,而且是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永远被动,永远落后,“全员参与、全面提高”成为了一句空话。
  误区之六:合作学习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有深浅之分和正误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相机诱导,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张志公先生曾说:“成功的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综观我们的合作学习,教师布置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后,接着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站在一边,或“袖手旁观”,或“放任自流”,不加入学生合作小组中去,不进行相机诱导,总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没有教师的份。像这样忽视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的合作学习,其合作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误区之七:合作学习成了公开课上的“专利”。由于合作学习要求教师事先做好各项充分的准备,诸如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合作小组的分组与分工,问题的设计,学生答题方向的预测等等,而教师忙于备课和批改作业,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现在大班化,一个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教室里除了三条通道之外,再无其它空间,这样的教室里又怎能方便安排合作学习呢?再加上教师习惯于“讲授”这种传统的方法,总觉得教学任务只有教师自己讲完才算完成,故平常上课都不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或者有领导来听课时,不得已而为之,合作学习成了公开课的“专利”。
  那么,如何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课前和课中要做好如下几点:
  课前做好两个准备:一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考虑本堂课是否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安排什么内容的合作学习?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安排合作学习?并且教师还要预计在合作学习中还会出现哪些预料之外的问题,并做好应对方案。
  二是调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做好学生的分组与分工:分几个小组?男女搭配如何?并要确定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等。特别要考虑那些弱势学生分组情况,要做到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有利于帮助他们多次获得成功。如对于胆小的学生,分组时尽量安排他们与他平时要好的同学一个小组,以便他敢于发言,敢于参与合作学习。
  课中突出三个要求:一是要求时时关注合作学习进度,并根据合作学习情况,合理调节合作学习时间。千万不要在合作学习之前提出限时要求,因为有些合作学习内容,教师认为要5分钟才能解决的,思考敏捷的学生也许一两分钟就解决了,而有些教师认为一两分钟解决的,学生也许要很长时间。如:对于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下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很多假设:是有声枪还是无声的枪?是一棵树还是几棵树?是怀孕鸟还是未怀孕鸟等等,这样一来,需要的时间就要比预计的长得多。
  二是要求时时关注弱势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看他们是否主动积极参与了合作学习,是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否有利于让他们多次获得成功,是否有利于他们理解其他同学的意见等。
  三是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积极、热情地加入到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中去,参与他们的讨论学习,并进行巡回检查,相机诱导,随时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对于个别问题教师当场辅导,对于普遍问题,学有专长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集体解决,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