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荷花淀》的矛盾还原分析

作者:童艳华 袁海林




  在文学作品里,一处矛盾往往是作者苦心经营的妙笔,所以解读矛盾实为走进小说的一条捷径。《荷花淀》是一篇经典小说,文中有颇多矛盾之处值得咀嚼。
  其一,关于战争。作者无意再现此类情景,反是后来分享战利品欢声笑语的场面花费了大量笔墨。真正让人感到战争带来生离死别的文字似乎在“夫妻话别”一节中,但小夫妻含蓄深情的对白以及弥漫全文的乐观温馨的情调使得这种残忍表现得很有节制。显然作品的处理和人们对战争的一般认识有矛盾。作者如此淡化战争,意欲何为?细读课文发现,作者描写的是一群年轻的女人,她们不是战士,也不是历史学家、军事家,她们在战争来临之前几乎足不出户。之于战争,她们是“外行”。在这种特殊的视角下,一场战斗变得异样简单也就不足为奇。她们甚至认为“战士专心射击”是“爱搭理不搭理的”,“打仗有什么出奇,就是趴着放枪”,然后就是凫水捞东西。这群女人挟裹着一股荷花荷叶的清新,让人感受到水乡那份特有的人情人性的醇美。而作者的目的也正是醉翁之意不在“战争”,在于借战争中的女人,以点带面,为那个非常时期的人画群像,抒写人情人性的真善美。
  其二,关于女人。先说水生嫂。她是作者着墨最多的女人,可算是文中的女性美之集大成者。在她的身上,也有一些细节不尽合常理。比如,丈夫要离开自己却反表扬其“积极”;苇眉子在怀里跳跃的时候没受伤,丈夫一回来就伤着了手指;家里有难处,最终没解决却“就好了”等等。每一处细小的矛盾都暗示了人物的内心波动,折射其人性之光。就拿表扬丈夫“积极”一处来看,丈夫参军杀敌保家卫国天经地义,即便是离开自己,女人对此又能说什么?所以只得说“积极”,可见其深明大义。可是家里确有困难,男人出去有可能受伤或者牺牲,这又是让人痛苦的,于是说“积极”的时候又有埋怨、担心的心理,这又体现了她女性柔弱的一面。如果联系这些不寻常处来解读女人,我们就会发现孙犁笔下的女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出惊人的人格魅力。一方面有着女人的柔美、体贴、依恋,但又不等同于小鸟依人;另一方面又有一般女人不具有的坚强、勇敢,但又绝不是须眉似的顶天立地,而是“蒲苇纫如丝”。
  当然,在水生嫂身上还有一眼就能发现的不同寻常,这样一个纯净的人物竟然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水生嫂”并非其名)。我们知道那些没有姓名的人大都出身低微,祥林嫂从丈夫,孔乙己从孔子,阿Q则低下得只能用拼音来代替。水生嫂属于哪种呢?而且为什么作者很多时候连“水生嫂”都不用,而直接用“女人”二字来称呼她呢?很显然,这与身份地位无关。称为“女人”完全是从自然的角度来写的,这个称呼具有普遍的意义,模糊了人物的个性,暗示着某一类人的共性。如果进一步考察,小说里唯一有名字的“水生”也含有暗示作用。在荷花淀里,男人、女人、荷叶、荷花都是水边所生,这个名字可以概括文中所有人。由此可见,小说在人名上的随意实为刻意,其目的正是为了体现一类人、一群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其三,关于景物。“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自然界的荷花一般多是娇艳馨香而少阳刚健美。《爱莲说》中莲是“香远益清,亭亭静植”的,李白的诗中说“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的,还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句子。而此处荷花、荷叶成了“铜墙铁壁”,不仅阳刚而且具有保护人的功能,这是不同一般的荷花。花“不可亵玩”也就罢了,怎能成为保卫人的铜墙铁壁?须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入侵者的愤恨已经感染了触目所及的花花草草。不仅有男人、女人,就是那些娇羞纤弱的荷花、荷叶也不能容忍侵略者的践踏。杜甫因时局动荡而吟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都能流泪,荷花为什么不能成为“哨兵”呢?如此举一反三,读者还会进一步明白课文开头之所以把景物描写得特别美,除了营造出美的意境烘托人物形象外,还含蓄地表达了驱逐侵略者,捍卫安宁美好生活的信念。
  上面的分析,是利用《荷花淀》在许多方面与生活中一般情况的对比来进行的。它写到战斗,那么我们就战争的原样子作为背景探究其矛盾;它写到女人,我们就以一般的女人为背景揭示其不同;它有景物描写,我们就以景物的自然状态特点为基础发现差别。可以说这是一种“还原发现”法。有了矛盾、不同、差别,我们就有了分析空间,也就有了思考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