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孟子》的辩论艺术探微

作者:赵素娟




  辩论最讲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辩论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这当然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对待像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这样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方可以充耳不闻。孟子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让这些王公大人心悦诚服。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各位王公大人的呢?笔者将以《孟子·梁惠王章句》为例,将孟子的辩论艺术分为三步,即料鳖如神、诱鳖入瓮、醉鳖于瓮,来阐释孟子的辩论技巧。
  
  一、料鳖如神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口舌之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因为武器的单一,克敌制胜的关键便是对症下药。孟子以敏锐的观察力,找准了每个人的“死穴”,才能做到一语中的。例如梁惠王,孟子深知他好战,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开门见山:“王好战,请以战喻”,在《寡人愿安承教》章中,也以“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作为向梁惠王传授治国之道的开场白,(梁惠王的好战,我们可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中找到依据)。再如齐宣王,孟子知道他时刻想的就是称霸天下,因此,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给他讲王道;齐宣王好面子,在《庄暴见孟子》中,当孟子问他“好乐”之事时,“王变乎色”,因为他生怕孟子指责他,孟子在与他辩论时就从不当面批判他。这些都是因为孟子在辩论之前就对他们的喜好了如指掌了。有了这些王牌,孟子辩论起来才能该迎合时就迎合,该避让时就避让,不进“红灯区”,专走“绿色通道”,这就是我说的料“鳖”如神。
  
  二、诱鳖入瓮
  
  了解了“鳖”的口味,接下来就是要做“鳖”喜欢的“诱饵”了。
  以《庄暴见孟子》为例,齐王一听到孟子问“好乐”之事,马上“变乎色”,这个色乃愠怒之色,因为齐王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因为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但聪明的孟子,他并不反对齐王爱好“世俗之乐”,这就为齐宣王扫除了心理障碍,不至于还没进“瓮”就逃跑。“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在这里,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以“乐”为诱饵,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到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试想,如果孟子开口就因为儒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活动,对齐宣王来一场关于“今乐”,“古乐”的声讨,这场谈话的结局只有一个——一拍两散,孟子就无从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了。
  
  三、醉鳖于瓮
  
  梁惠王也好,齐宣王也罢,他们都不是鳖,没有鳖那么愚蠢,即使已在瓮中,还是会依靠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或轻易跑掉,或反咬一口,因此,孟子的辩论进行到第二步,并无必胜的把握,还需在诱饵中添加一点有效成分,像酒一样使人麻醉,让他们晕头转向的才可能被抓,那么怎样麻醉这些“鳖”呢?
  以《人皆毁我于明堂》为例。这次齐宣王问的是该不该拆毁明堂的事,与孟子的“仁政”思想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对此,孟子并没有作正面回答,而说“王欲行王政,则勿毁明堂”,这也是针对齐宣王的称霸天下的野心而设置的一个诱饵,因此,齐宣王马上就问:“王政何得闻与?”掉入了孟子的陷阱。孟子向齐宣王讲了文王为西伯治理西岐的事,令齐宣王不得不发出赞叹“善哉言乎!”孟子马上追问“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这是孟子第一次对齐宣王的麻醉,因为齐宣王对文王的举措发出赞叹,无疑也可表明自己向先人学习的态度,无形之中抬高了自己的声誉。但齐宣王显然不想施行仁政,马上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这是孟子第二次对齐宣王的麻醉,举公刘好货为例让齐宣王又得意了一次。但齐宣王还不死心,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试问,好色之徒怎能治理好国家呢?要是遇上了别人,早就一走了之,但孟子并无为难之色,马上对曰“昔者大王好色……”这是孟子第三次对齐宣王的麻醉,孟子以太王古公父为例,说明好色之人也可以行仁政,让齐宣王再也找不到不行仁政的借口了。这看似步步退让,实则步步紧逼的辩论,让齐宣王在一次次受到肯定后忘乎所以,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孟子的观点。这就是我所说的醉鳖于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