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新课标指导下的说课活动

作者:徐永峰




  徐永峰,1983年毕业于徐州师大中文系。现为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中语会理事,徐州市中语会秘书长。近年来有数十篇文章散见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写作》等刊物。他的“品读——感悟——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高中“探究式”复习模式,在课堂上得到推广应用,指导的教师多人次获全国及省评优课一等奖。主持的省级课题是“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说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研活动,可以用于集体备课、校本研究,也可以用于测试教师素质、选拔优秀教师。这是在课堂教学前的一种设计,是为教学活动勾画的蓝图。
  新课程实施以后,对说课的涵义应有新的理解。说课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和阐述,说课者既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理论,更要有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说课活动很容易陷入尴尬境地。
  新课标指导下的说课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说教材——展现独特视角
  
  说教材就是说明“教什么内容”和“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的道理。也就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属于哪一主题(单元),其主题(单元)内容、板块内容,板块之间的联系等,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如何做到由突出工具性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转化,同时避免偏重于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
  说教材还要进行简单的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要建立在执教者对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说出在教材理解上独到的理解,独到的感悟。有位初中老师说杜甫的《江村》一诗,没有按照一般教参的说法,把诗歌简单的理解为写出了诗人的满足感快乐感,也没有仅仅局限在“微微的淡淡的哀伤”这一层面上,而是抓住“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中关键词语“但”“更”,进一步剖析诗人表达的满足中的无奈与悲凉,说明杜甫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而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并用诗人同时期的其他忧国伤世的诗歌为佐证。这就既准确又深刻的理解了诗歌表达的情感,真正走进了杜甫的内心世界。
  说教材还要根据教材特点,说明对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哪些调整、补充、删减。有些教材篇幅多,文章长,教学任务重,就要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避免面面俱到,力争一节课突出一两个重点。孙犁的《黄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章很长,一位教师在设计时就重点选取品味语言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其余的内容则略而不教,处理得很独到。有些教材存在着重视人文性忽视基础性的问题,一些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落脚点,在说课时,就要适当补充一些常见的基础知识,体现知识的积累性。如《五人墓碑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词语的古今异义、实词的活用、特殊句式等,非常典范,有必要引领学生加以梳理。
  
  说教法——突出探究意识
  
  说教法就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恰当地选择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能够激发学生热情、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说明教者是用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自主意识、素质教育、习惯养成、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设计多边互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落实新课标的理念的。不仅要说出如何落实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还要说清在什么地方使用,为什么使用,如何打破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使教学转变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上来。一位老师在说《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设计:让学生阅读文章后提出问题,用写字条的形式交给老师,然后由老师加以整合、归类,把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方法是交给学生讨论、解决。学生的提问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的,问题的解决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可以预测,学生的问题不外乎:这首词被公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表现在哪里?作者对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很是向往,但为何独独艳羡周瑜?词的下阙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等,再根据这些问题准备教学资料。
  
  说学法——体现自主意识
  
  在明确教法、了解学情之后,就要说明本课时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及选择该种学法的理论依据。要讲清执教者准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思维,如何强化学生主动意识。还要说出执教者根据年级特点、学生知识结构、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设计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如何指导学生课前自学,如何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如何探讨,如何交流等,这样就能有效克服教师为中心的权力主义和命令作风,把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
  此外,还要说出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种资料的查找,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因为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仅仅局限于文本,局限于教参,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网络、报刊杂志、书籍等资源,搜寻、整理、筛选信息,为我所用,并实行信息互通,广泛交流,为语文学习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一位老师在说《江南的冬景》一课时,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向学生推荐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和刘海粟《论郁达夫》。这种设计是可行的,对高中学生来说不难做到,同时又是必需的,以此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多角度的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就不仅仅是狭隘的教课文了,而是用课文教。
  据我所知,不少说课者恰恰把说学法这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忽略了。
  
  说教学过程——勾画整体方案
  
  教学应体现整体性原则。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作分步设计。
  执教者应说清准备通过哪些教学环节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并说明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程序安排的意图及各个教学环节时间上的大体安排等。教学过程应该环环相扣,从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版块“吟诵青春”为例,其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这一板块的教学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课前自学。这是由预习到自学的一个转化,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有效手段。首先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几位诗人的生活阅历,了解其信仰追求,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情感,做到知人论世。其次要求试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情感(或找出情感的起伏点,知道哪儿应该低沉,哪儿应该昂扬,哪儿应该平缓)。
  第二步是课堂探究。首先要明确值得探究的是什么地方,如食指的诗歌意象,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真实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其次是指导诵读,毛泽东诗歌的热情而深沉,郭小川诗歌的激情澎湃,食指诗歌的苍凉而坚定,潘洗尘诗歌的青春洋溢,都需通过诵读表现出来。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如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朗读录音带,使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第三步是语文活动。这一步设计是大语文观的体现,是对课文的延伸与辐射,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兴趣与探究能力。可以根据课本设计的“活动体验”进行活动,也可以调整、改造。如把“搜集各时代的诗歌代表作,开一个诗歌朗诵会”修改为“搜集这几位作者中某一位的诗歌”,如搜集毛泽东有关爱情友情的诗词,开一个专题朗诵会,不仅了解一个心雄万夫叱咤风云的毛泽东,还要了解一个心气平和柔情万种的毛泽东。
  这三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是对教学的整体勾画。
  
  说教学手段——借助先进科技
  
  课堂教学总是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完成的。说教学手段,就是要说明准备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来实施课堂教学,采用这些手段主要用于展示哪些内容,使用的目的是什么等。要注意按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当投影的时候投影,当使用动画的时候使用动画,当使用录音的时候使用录音,一切根据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学应发挥快捷、互动、大容量的优势,而决不能为了玩花头、图好看。如一位老师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的媒体运用就有这样的介绍:
  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提供相关资料,介绍海子生平。
  在介绍海子的思想性格时,多媒体上可以同步显示海子诗句:
  我不是要苦苦诉说/不是在青春的峡谷中/作出叛逆的姿态/我是心头难受的火啊……
  在本课教学中,海子诗及其生平经历正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理想教育和生命观教育的极好材料。这种多媒体运用就打通了课文与海子的其他作品,内外勾连,相互贯通,效果极好。如果是为了展示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说板书设计——展示个性特征
  
  板书设计要体现“四性”:一是程序性,展示教学流程或思维流程;二是概括性,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三是指导性,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四是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有一位老师说《我的四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一课的板书值得借鉴:
  

  有两点说课者不能不知,一是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学事例与教学理论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文本与理论之间油水分离。二是说课应讲究效率,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学设计说清楚,因此,有条件的要努力使用多种媒体手段,以增强说课效果,这是目前尚未引起说课者注意的一个方面。
  当然,说课只是一个预设,是静态的,而上课是需要生成的,是动态的,说课所勾画的蓝图能否在教学中转化为精美的成果,还有很多因素,需要执教者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