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想象赋予阅读的魅力

作者:鄢桂芳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作者怎么把一行行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呢?这就需要想象。想象绝不能不根据经验,神鬼和天堂地狱虽然都是想象的,可也是根据人和现世想象出来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以作品中的语言描绘作指南,在自己的头脑中引起与之相应的形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通过想象赋予这些形象以活力、生命,从而使作品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自己心中。
  读者在阅读时通常会碰到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自己与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曾有过相近或相同的经历、经验。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似乎不需想象就能直接体会,但实际上,即便我们已有的经历与经验与作品所描写的对象的经历、经验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作品中的形象也不是读者自己,读者依然要通过挖掘记忆、展开联想与想象,将自己的经验重新咀嚼品味,才能更好、更透彻地理解作品。羁旅在外、愁苦思乡的情感似乎大多数读者都曾有过,但读《天净沙·秋思》时,读者非得借助想象才能理解文中传递出的读者曾有过的经验不可。整首小令只有九个名词的简单排列,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说明,如果你不借助想象,你是无法最终理解作者的“秋思”的。
  对于这一种情形,巴金曾说,他在创作《激流三部曲》时,“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曾经使我心灵激动过的一切”。曾经的经历帮助了作家创作,而与作品对象有过相似体验也将帮助读者深刻地解读作品。学生时代我曾读过一篇小说:年轻的母亲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和同村人、八路军伤员一起躲进了芦苇荡,残暴的日军驾着小艇在水面上搜寻,这时,任何一点儿响动都会让全村老小和八路军伤员丧命。孩子饿了,动了一下,母亲迅速捂住了孩子的嘴。可过了没多久,饿极了的孩子又想开始扑腾,母亲迅速又捂住了孩子的嘴,可这次,按不住,她突然将自己的孩子摁进了水里,孩子无法叫出声音……等日军巡逻艇走后,母亲赶快提起孩子——孩子已没气了。当时读到这里只是感慨“这母亲真伟大”,如此而已,至于这位母亲——作为母亲的感受是一丁点儿也体会不出。多年以后,当有了孩子的我蓦地想起这一段时,才惊觉那是怎样的一种震撼:妈妈杀死的是自己的孩子呀,她的心该怎样流血!相同的身份曾有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那位母亲痛苦、绝望与憎恨交织的情感,这恰恰是我以前未曾深刻体验到的东西。作为读者,只有有了这样的共鸣才更能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由于读者与作品人物有相似或相同经历,所以能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作品人物在彼时彼地的内心体验,调动自己过去的经验及其他主观因素,与人物共鸣,更好地解读作品。
  第二种情形是,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没有相同或相近的经历、体验,这时,想象在读者的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借助想象,调动相应的自身经验,在想象中把自己换成作品中的形象,在想象中亲临其境,在想象中以作品形象的思想、情感、脾气、个性去感应作品形象所处的环境,从而激发出相应的感受与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是在作家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著名作家晓苏在他的短篇小说《茶倌来信》中,把当今经济社会下,人的爱恨情欲的美与丑通过几封信揭开了,读者在阅读这篇作品时,可能没有经历过小说中所描写的事件,读者只能通过想象,通过自己所处的经济变革、人心易动时代感受到的人们的价值观、是非观所面临的变动来帮助自己理解作品。读者也可以通过自己周围一些人的遭遇去想象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观察到的生活中与作品对象类似的人物、事件,体会作品所揭示内涵的现实意义。《茶倌来信》情节看似巧合,实则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如果没有想象的帮助,你就不可能领悟到“生活比艺术更荒诞”。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