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阅读小说切莫忽略环境描写

作者:张学勤




  看戏需要舞台烘托,读小说需要注意环境描写。前者是同学们都易明白的道理,因为没有舞台,戏就难于演好。然而许多同学读小说往往只注重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而容易忽略环境描写,因而影响了对小说整体艺术的把握。恩格斯说得好:“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就是说,文学作品不仅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要创造环绕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如果没有典型环境,那么典型人物就无法存在与生活。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所谓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物所处的和故事发生的场所的情景;所谓社会环境,就是作家描写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无论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都不能为写景而写景,都必须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恩格斯语)。环境描写,具体说来有以下作用。
  一、渲染故事气氛。小说的环境描写,常常会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比如读《祝福》,一开始就有一段环境描写,读着读着一下子就把我们引进了一种悲剧的气氛,为我们了解故事情节,走近主人公作了铺垫。又如读《荷花淀》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一种宁静、清爽,明朗、优美的意境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如诗如画,令人动情。
  二、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如小说《荷花淀》“探夫遇敌”一节,对荷花淀正午风光的那段描写:“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钢墙铁壁,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立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而且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烘托人物形象。老舍先生在谈及小说时告诉我们:“我们写风景不是专为了美而是为了加重故事的作用,风景是故事的衣装,正好似寡妇穿青衣,少女穿红裤,我们的风景要与人物故事相配备——使悲欢离合各得其动心的场面。”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的景物描写对烘托表现人物形象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的小说常常如此,如他在《药》这篇小说中,写华老栓摸索着爬起来,去买人血馒头给儿子华小栓治病时环境:“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上来了,太阳还没有去,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在这样一个秋夜,屋里又是“遍身油腻的灯盏”“弥满了青白的光”。从这些描写中,人们可以想象华老栓买药之前的沉重的心情,以及笼罩的沉闷气氛。等到人血馒头——药买到手之后,华老栓充满了幸福感时,作者又这样描写环境:“太阳出来了,在他们前面,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这时华老栓阴沉的心情豁然开朗,仿佛希望就在眼前——儿子小栓可以得救了,太阳的光芒似乎照亮了他一家的前程,也照亮了街头破匾上“暗淡的金字”。可是人血馒头并没有救了华小栓,华小栓终于病死了,当华大妈给儿子上坟时,小说中描写的环境便是满目凄凉了,周围是“死一般静”,只有枯草的细颤和乌鸦的长鸣。这些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烘托出特定人物的思想感情,达到增强读者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效果。
  四、突出主题思想。恰当的景物描写不仅能烘托气氛,还能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如《祝福》结尾写天地众神歆享“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又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广告牌,写普鲁士兵的操练,目的在于交代背景,便于理解小说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比较典型的是《变色龙》开头的环境描写,着墨虽不多,却鲜明地刻画出沙皇俄国警察统治下恐怖、沉寂的气氛,突出了主题思想。
  小说的环境描写与戏剧舞台的布局一样,多姿多彩,其作用远非以上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具体分析,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