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参与

作者:汪太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情感是人们特有的一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也是诱发主体进行创造思维的内在契机。自由奔放的情感能把主体内的种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直觉、想象、灵感的产生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参与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割,也不能互相代替。它们或同步或交叉协同的过程构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是行不通的,因为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要使教师钟情于教、学生融情于学,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化合提供足够的能量。如何诱发并强化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前提条件。
  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参与,操作方式有:
  
  一、以知育情
  
  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所谓知之深,情之切。教师应充分发掘阅读教学知识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使之与阅读教学巧妙结合,以此构筑学生的情感基石,从而达到知情结合、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要学生扮鲁达,假如你是鲁达,你将按什么轨迹行动。有个学生平时读书声音小,起初叫他读鲁达怒骂郑屠时的喝令,读得平平淡淡,待到他感受了鲁达,变换了角色,以“鲁达”的身份重读这些文字时,他两眼圆睁,拳头紧握,从喉咙深处冲出“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直娘贼!还敢应口!”的怒骂,并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课后,问这位同学何以能这样好地表达感情,他说:“当时我也顾不得多想,只觉得满腔怒火烧遍全身,是郑屠这一伙腌臜泼才逼我这样喊的。”
  
  二、以情动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寄情于生,寓情于教,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导致师生情感同起同落,有机交融。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做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有实情而不是虚情,有真情而不是矫情,以自己真切的情感体验去触动学生的情感。例如: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这些情感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三、以史激情
  
  在阅读教学中用一些生动真实的史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讲授《〈论语〉十则》时可用这样一段导语: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谁?(稍停)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段导语既很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仰慕之情,对学习本文自然也就有了兴趣。同时,还能引发学生思考:孔子的思想之光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以什么启迪?
  
  四、以境生情
  
  情随境迁,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前面所述的各种情境的创设,在吸引学生探索求知的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并带着这种情感投入到阅读参与中去。教学《昆虫记》时,课前我设计了一套开放性的预习题:“走进法布尔”。(1)法布尔是怎样的一个人?你知道他有哪些杰出的贡献?(2)你了解法布尔的生活经历吗?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课堂上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有的从《昆虫记》谈起,赞叹法布尔对世界的贡献;有的敬仰他为了专心于昆虫的研究,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迁居到乡野农村,执着追求事业的精神;有的敬畏他视昆虫如生命的崇高品质……这样创设情景,使同学们从内心热爱、敬佩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为下文的阅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总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一处景物,一份心情,一种情感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积极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体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重点训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