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解读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

作者:邵世荣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温庭筠《梦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谒金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曲似柔肠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以及寄托于水的情、意、理……水意象五彩缤纷、形态万千,俨然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
  
  古代的交通最不发达,所以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美的画面:清澈灵动的水、弄蒿荡舟的少年、采兰撷芷的窈窕淑女,再加上满眼的摇曳的纤纤芦苇、洁白的霜……映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这就是那位古老的不知名的诗人发出的深沉的慨叹,他的慨叹穿越时空,感动着无数后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所访之友,有人说是所求之贤,可能众说不一。但在现代人的想象中,是意中人最为合适吧。深秋的早晨,芦苇苍青茂盛,白露凝结为霜,诗人去水边寻找意中人。他沿着曲折的水岸去寻找,道路艰难遥远;他沿着直流的水道去寻找,那美丽的女子却好像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及。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说起被水阻隔,说起这人世间的不自由,我们首先想起的是牛郎织女为天河所隔。汉末《古诗十九首》中就有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从女性角度入手,描写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最令人感叹的是:诗中不写河汉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视。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
  水意象的阻隔意义在后代诗歌中反复出现:“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也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直到当代,“在水一方”的海岛上,诗人余光中仍在感叹:“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水是悠长的,水是相思
  
  水的难以逾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给有情人带来痛苦,诗人在表达阻隔义的时候,大多数抒发的是相思之苦。于是以水寄相思成为自然,而水性的温柔与悠长也恰似爱情的缠绵与天长地久,成语中就有“柔情似水”的比喻。《诗经》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从歌颂水边的爱情开始的。“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水无尽期,正是相思之无尽期。最典型的当数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一对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又共饮一江水,为不幸之幸。两地情思,一水相牵,寄情江水,此恨无期,江水于他们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以滔滔江流写万古情思,将爱情写得缠绵悱恻。
  更甚者思念之心化作了流水,流到自己向往的地方:“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钱起《秋夜送赵列归襄阳》),“白云西上催归念,颍水东流是别心”(刘长卿《颍川留别司仓李万》),这里的江水已简直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了。再看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全诗以景喻情,前三句写丈夫的行程,后三句则写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而追逝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
  当然,水的悠长也并不仅仅用来抒写恋情,古人喜欢临水送别,滔滔江流也恰似离情。典型代表当属人们熟悉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友人所乘之舟已从视线中消失,眼前的长江却流向天际,那正是孤帆远去的方向,茫茫江水,不正像诗人牵连不断的离别之情吗?李白离开家乡亲人、扁舟出峡时,曾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荆门山是古代楚蜀的交界处,随着平原的出现,蜀中诸山至此不复再见,所以诗中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歌描绘了舟行长江的奇情异景,表达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当时李白年仅26岁,年少气盛,豪气干云,自觉前途万里,可以如大鹏展翅,正如江水奔腾、一泻千里。所以前三联写得并不十分伤感。但毕竟是故乡的山水养育了他,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留恋?最后一联诗人却不说自己留恋故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以水之恋来写自己之恋,别出心裁,深为后来人喜欢。另外,“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陈与义《临江仙》),是水意象抒写离情更为直接的表现。
  
  水连绵不绝,水是愁情
  
  诗人尤其喜欢以流水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欧阳修把迢迢春水意象用于表现送别主题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所望之人在暖风中摇着马鞭远行,越行越远,楼上的女子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恰如迢迢春水,读来让人肝肠寸断。这方面的名句名篇多不胜数:“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诗人的悲愁似水难以斩断。同是以水比喻愁情,三位诗人从不同角度着眼,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的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他们的诗作同样成为描写愁情的千古佳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洲》)“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水一去不返,水是时光流逝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流水绵绵东流,一去不复返,令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孔子就站在水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将流逝的时间比喻成东去的流水, 引人萌发生命无常、今昔兴衰的感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既写出黄河奔腾万里、直泻东海的气势,又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都以东流水不能阻挡的事实来比喻世事甚至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杜牧的《汴河阻冻》),人生就像冰底下的水,日夜不息的向东流,而人往往忽略这一点,诗人见流水而忧思年华易逝。“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清代钱泳的《明日歌》)劝告人们莫让今天像流水一样白白过去。由此可见,在传统中、国人心目中,水永远是一种流动的时间情结。
  在这些诗词中,包含了作者或旷达、或哀伤、或豪迈、或潇洒的情感,但都同样是水漉漉湿淋淋的。在这里,“水”好像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它千古长流,绵延不绝,象征着恒定不变,见证了历史古往今来,见证了古今人类相通的情感;但它又川流不息,伴随着时间一去不返。在它身上,凝结了永恒与短暂,亘古与瞬息。但有一点谁都不能否认,那就是流水只是流水,在它身上体现出来的所有情感以及以此为缘的所有的或美丽或伤感的故事都只是我们人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