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客”族词研究

作者:王洪涌 刘合柱




  2005年,各媒体发布的当年十大流行词语中,“博客”频频出现。比如腾讯网新闻中心发布的十大流行词为“神六、禽流感、保先教育、入常、福娃、油荒、博客、超女、芙蓉JJ、PK”;《新周刊》(2005年12月15日出版,总第217期)发布的十大关键词是“超女、神六、和谐社会、连宋、禽流感、油荒、博客、经济学家、PK、贱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等单位发布“2005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其中文化类十大流行语为“超级女声(超女)、千手观音、中国电影百年、复兴国学、香港迪斯尼、《大长今》、《无极》、平民偶像、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博客”。据易观国际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博客注册用户数已超过4000万,于是2005年就有“中国博客元年”之称。伴随着“博客”的流行,其他各种形式的“客”纷纷登场,与之前出现的“黑客”“闪客”等词一起,形成一个网络“客”族词。本文拟对这类现象作一探讨。
  
  一、“博客”
  
  “博客”这个新词语的产生和传入,可以看如下两段文字:
  博客是一个译名,其英文名称为blogger,也称之为weblog,直译有的译为网络日志,有的译成网录。博客这种方式最先发源于美国,……博客的母体是互联网,也许网络这种方式更适合博客式自由流畅的表达,所以博客在美国马上兴旺起来。方兴东和王俊秀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2002年两个人将这个名字翻译成中文,就是“博客”。(《人物》2004年第1期)
  这段文字很好地把“博客”产生、传入以及名称由来都阐述清楚了,它的意义我们也可以从上两段文字“意会”到不少,“博客”来源于英文“Weblog”或“blog”,可以认为“blog”是“Weblog”的缩略语。“Web”是“Worldwideweb”的意思,“log”原义是航海日志、旅行日记,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即是“网络日志”或“公开日记”,台湾也有人译为“网录”“网志”。一个“blog”就是一个或一组网页,它通常是由简单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这些文章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Blog”最开始翻译过来的时候,还有人音译为“部落格”,或者“勃客”(现在郑渊洁在新浪上的Blog还叫“勃客郑渊洁”)、“泊客”等,不过因为“博客”之“博”的字面意思还有知识渊博、丰富和通达等义,因此,“博客”这种音意兼译的形式流行最广。
  撰写“Weblog”或“blog”的人叫“blogger”,也译为“博客”,因此当“博客”一词出现时,它究竟是指“Weblog/blog”(博客,网页),还是“blogger”(博客,人)就要一番仔细的观察和推敲了,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1)从本年6月19日在博客公开自己的私人日记而成为博客名人,但不论木子美把隐私公之于世人而一举成名的行为是否有悖伦理,总之她确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新闻晚报》2003年11月29日)
  (2)半年时间,从一名默默无闻的辽宁渤海大学的老师到中国最有名的博客,成为“中国民间网络反黄第一人”,用王吉鹏自己的话来说,就像是在“过山车”——很短的时间,很快的速度,一下子被抛到了最高点。(《新闻晨报》2003年12月21日)
  (3)“博客(BLOG)”模式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一种媒体形式———“个人媒体”。(《京华时报》2003年11月23日)
  例句(1)中的“博客”指“Weblog”或“blog”(超文本系统,网页),(2)中的“博客”则是指“blogger”(写博客的人)了,特别是例句(3)中英文都有的就更加明显了。
  随着“Blog”的流行,以“博”为语素的新词也产生了不少,比如博客的主人称为“博主”,博客上的朋友称为“博友”,喜欢某些人的博客的人称为“博迷”,等等。有时“博客”还可以活用为动词,比如流行语中还常常有人调侃说“今天你博客了没有?”甚至把“博客”简称为“博”,说成“今天你博了没有?”至于“精英博客”“草根博客”等由“博客”构成的短语,就更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个“博客”,它从“pooga”这个词音译而来,“pooga”是“背包族”和“杂志”这两个英文单词的组合,即是“自游人”(自助旅游者)。如:
  (4)“博客”是属于二十几岁这一代的。他们最喜欢自由自在,在旅行中发现和收获新的东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跟余秋雨的“千禧之旅”不一样,“博客”到一个地方了解一个地方,不刻意也不盲目,关键是要放松自己,是行走的过程,而不是治学。(《新闻周刊》2002年9月6日)
  如此看来,“博客”的含义是很丰富的,而由“博客”派生的系列新词新语还在不断形成当中。
  
  二、“播客”
  
  当我们还在议论“博客”潮流时,网络报刊等中又出现了一个词语“播客”。如下面两例:
  (5)昨天,九天音乐网正式推出“韩寒99播客”,将和网友共享韩寒首张专辑的录制过程。(《京华时报》2006年1月20日)
  (6)后来,考虑到用户比较习惯采用直接下载的方式,土豆网给播客们直接提供空间,这样让他们免于承受带宽和空间的压力。(《国际金融报》2005年9月23日)
  “播客”什么意思呢,难道是“博客”的又一译名?然而我们却发现如下一些例句:
  (7)每个人都可以当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软件免费下载播客提供的节目,订阅自己喜欢的内容,这种被称为广播下一代的“播客”,一夜间,成了继博客和RSS后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市场报》2005年9月7日)
  (8)“开源革命”引发“倾听经济”。我们看到,一向被动接受各式各样信息的普通大众,突然之间萌发了自主意识,他们要求自己的想法被公布、被讨论、被采纳,所以,有了大受欢迎的Linux、维基百科、博客、播客以及RSS。(《市场报》2006年1月27日)
  (7)和(8)显示“博客”和“播客”并列出现,由此看来此“博客”非彼“播客”,真是一“博”未平,一“播”又起,让人应接不暇。
  综合网络等各种有关“播客”的资料,我们认为“播客”一词来源于Podcast或Podcasting,简单的说就是网络广播,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人们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录制的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发布到互联网上,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或其它便携式数码声讯播放器中随身收听。对这些“制作并发布音频节目的人”,有的译为“波客”,有的译为“播刻”,但是更多的将其译为“播客”。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播客”发布的内容已渐渐从制作音频节目扩展到视频节目了。
  黄集伟(2006)在《习惯性八卦 词语笔记(5)》一书中对“播客”一词有如下一段文字:
  迄今为止,“博客”至少有五种类型。常见的“博客”以日记书写或变形日记书写为主要内容,具有综合属性;而所谓“学术博客”则将网络日志主题聚焦学术探讨。与此接近,文学博客(Litblog)则被称之为是未成名作家的乐园。而所谓“播客”即“音频博客”,其表现形式初辅以文字外,主要以声音文件传输个人信息,再有就是“视频博客”,即vlog,又称v-log,videoblogging。某“视频博客”的口号说:如果你没有好的文笔和丰富的思想却又想展示自己的话,那么请试试vlog。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