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赤壁赋》教学设计

作者:张慧玲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
  2、鉴赏文章语言,培养学生揣摩语句的能力。
  3、体会作者身处逆境而保持乐观、旷达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理解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情思。
  教学难点:苏轼有关“变”与“不变”的思考。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古典音乐,渲染气氛)
  
  一、导入
  
  学生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做。“乌台诗案”后,苏轼像一只凄惶的孤鸿飘零到黄州,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但他并未被灾难击倒,而是完成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正如余秋雨所说,在黄州,苏轼才真正成熟起来,黄州成全了苏轼,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标志就是为历史奉献了著名的“一词二赋”。苏轼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这一切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品读《前赤壁赋》,去触摸苏轼那段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教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诵全文
  师: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对课文熟读成诵,下面,我请四名同学合作朗诵这篇美文。朗诵时,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四名学生分段朗诵,多媒体配乐,展示“夜游赤壁图”)
  
  2.诵读指导
  ①读准重音②读清节奏③把握语速
  (投影)“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指导学生品读这句话。
  ●播放名家的朗读,学习技巧。
  ●学生仿读。
  
  三、把握文章感情变化,理解作者情思
  
  1.问题:作者在本文中的情感是变化的,请找出课文中标示感情变化的语句。
  (学生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于是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
  (板书:乐——悲——乐)
  2.品读第一段,体会“乐情”
  (1)问题:第一段情景交融,历来为人称道。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 (学生自由回答)
  (澄净之美;浑然之美;浩瀚之美)
  (2)引导学生品味“纵”“接”“横”“徘徊”等词写景传情的妙处。(学生回答问题)
  (“徘徊”:不止写出了月亮不易为人察觉的缓缓移动,而且月亮似乎很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又不忍匆匆离去,含情脉脉,实际上写出了明月带给游人的愉悦。
  “横”“接”:化静为动,写出了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水光接天,浑然一片,有着“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开阔意境。
  “纵”:任凭,放纵,写出游人在此情此景中的恣意,自由和无拘无束。)(板书:入景之乐)
  3.品读第二段——第四段,体会“悲情”
  (过渡)师:这种极乐的境界还是被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打破了。箫,一向是忧伤的代名词,客人为何徒生伤感之情呢?请大家注意“倚歌而和之”,箫声应和的是苏子的“扣舷而歌”,歌中有悲意吗?
  (1)解读第二段四句歌词,初步体会“悲情”。
  ●指名朗读四句歌词并翻译。
  ●问题:“望美人兮天一方”让人联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诗词中的美人往往有着象征意义,大家试想一下,苏子口中的“美人”可能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渴慕的圣主、伸手难极的美好理想,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
  (板书:际遇之悲)
  ●指名朗诵第二段,读出感情。(多媒体配音乐)
  (2)品读第三段,进一步解析作者的“悲情”。
  问题:第三段,作者不惜笔墨,大事渲染了曹操的声势和气派,目的何在?表达出什么情感? (学生回答问题)
  (①曹操虽是一世之雄,最终也湮没于历史的江水之中,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②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思想中流露出了一种消极情绪)(板书:生命之悲)
  (3)品读第四段,把握作者由悲转乐的原因,体会苏子的旷达之情。(投影讨论题)学生讨论:
  A、如何理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句话?
  点拨:人如何达到永恒? (“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类的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B、“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传达出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表达了一种在逆境中的乐观旷达) (板书:超脱之乐)
  
  四、结语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成熟的评价(投影,配音乐):“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苏东坡突围》)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注目苏轼,当我们身处逆境当中时,不妨仔细地体会一下他的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