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论语文课堂文化的维度

作者:毛承延




  组成一个课堂最为重要的不是它的房子,也不是它的音响、录像等设备,而是一个因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而连接起来的师生人本群和以课本为主要范例的文本族,而由师生人本群和以课本为主要范例的文本族便构建了课堂教学的文化维度——物体的场与文化共振的场的交合。对此,笔者从背景文化影响、课堂文化内涵、课堂文化表征等方面,试图澄清中学语文课堂文化维度的内涵、外延,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背景文化影响。我们认为,人性的构成主要有三个维度——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而这人性的多维度,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各种相互的人性文化关系。从人伦的角度看,人性化是一个绵延不绝、一脉相沿的传承过程。从生命成长的角度看,人性主要是文化塑造而成的,个人的生命感受往往与一个周遭环境的文化习俗、文化精神息息相通;人类的不完善性,主要源自于缺乏学习和知识,通过学习,人能够对事物变化的规律和潜藏的内质进行可能的解释,人能够凭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人类社会造福。从文本创作的角度看,创作中的那种审美或审丑的多种文化选择,无疑折射出作者人性中血性与良心、怜悯与同情等最基本的品格。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今天多极并存、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已经在全球建立,但紧随平等的良性交往而来的,却是一连串社会现实或“文化问题”,如“文明的冲突”、“文化帝国主义”等等,它们正分割着每一个文化个体的肉体和心灵,因而排除任何强制的信息隔离与文化封锁,摒弃任何形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极权,实行现代文化民主,构建一个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乃是势之必然、当务之急。
  任何事物其本身都会凸现两面性、建设性和破坏性,市场化的原则如此,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概莫能外:在一部电脑终端机前,人们可以了解四面八方的种种信息,跟踪变化莫测的文化动态,思维驰骋于知识太空,但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迷恋资本与白领阶层的生活趣味,导致自己原有的生活风尚、审美情趣出现偏斜。人们直面事物,去思考它、探究它,这是一个印象叠加的心灵认识过程,是一种符号性的审美文化活动,人们对自然界的欣赏和好奇、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求寻,都是审美文化的表现,以商业性时尚性为外表的大众文化、以铁肩担道义为崇高使命的精英文化、以“我存在”为中心来认识世界的个体文化,都是审美文化的类型。人们直面事物,对有利于生命存在的东西总是被美所肯定,反之便被丑所否定。
  以上所述的由人性文化和审美文化所组成的背景文化,直接地或间接地、正面地或负面地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延拓、提升、消解着语文课堂文化内涵。
  2、课堂文化内涵。(1)作为人本——学习个体的文化。课堂上,学习个体包括学生和教师。就学生学习而言,它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和创造者,是数量比例上占绝对优势的组成部分。真正要履行好学习主体的职责,首先应具备文化积淀,如是否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显现自身良好的民族文化心理。因为文化积淀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每个学习主体运用文化底蕴组织和改善大脑结构的可信度,决定着每个学习的主体能否以文化人的身份,在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情结中,从容应对文化情境的迫使。其次是会思想。每个学习主体都是文化存在,它赋予生命以超生物学的意义——他重视个体独立和自由;他逐步建立了信息论、控制论、方法论体系,体验到课堂问题的不确定性,勇于探究,为他人提供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用分析思维验证结论,最后使问题得到了富有创见的理解和阐释。再次是善合作。前文提及到社会性是人性文化的三个维度之一,其显著的本质是指一系列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之间的合作、交往。学习主体应本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诚心、愉快地融入到合作学习过程中,从而产生高质量的决策,使共同达到的目标能够如愿以偿。
  就教师而言,学习个体还指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应该说,这既是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更是教师的职责。倘若要保证这些职责的落实和兑现,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教师,务必建构一套以哲学、伦理学、价值论和认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的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体系,运用心理学依据、哲学思辨、科学语言深邃地开掘人性和人类文化形态,追求“真”和“知”的目标;培养科学精神,勇于为真理献身,严谨务实,遵守客观性的法则,不懈地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树立科学思想,不遗余力地实施旨在提升学生的精神发展水平,改进学生的生活质量的人文教育。
  (2)作为文本——学习范例的文化。文本是作者以前人的文化成果为创作的动力,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作为基础,以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为写作素材,以创新默识、同化并超越的思想作为一种意志追求,挥洒简约而复杂、明晰而模糊、直白而隽永的语言,描绘着丰富而多维的作品意义世界,而这个意义世界不断地被读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接受、理解和阐释,从文本内外的多重主体看,文内有作者,可能还有其他人物,文外有编者、读者或批评家。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来贯彻、落实自己的教学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言语操作来实现学习语文的目的和保证学习主体地位。从形式上来说,在教材中文章与练习、提示、注释、说明、相关材料等等因素共同组合成课文,每一篇课文又与其他课文和整个教材联结在一起,按照科学的结构排列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教学目标。
  (3)作为架构——学习组织的文化。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团体,一堂课时学习就是一种组织文化。组织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文化是组织文化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社会结构中,个体文化角色的主要心理价值取向是对角色的期待,角色期待是角色扮演者本人和他人期望他在课堂组织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课堂没有观众席,参与、合作是所有关系的基础。当然参与、合作不是一种瞬间状态,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善始善终的动态过程;不是一味服从,而是平等、认同,既要倾听他人也要表达自己;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为有价值的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课堂组织的主持人——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投身于知识的综合过程中,统整知识图景和人文图景,组创一个对个体来说相对完整的文化意义世界。
  3、课堂文化表征。语文课堂文化总是有健康、高雅、醇厚的美感扑面而来,那诱人品茗的意蕴、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心语、形神逼肖的图像等,将视、听、嗅、味、触五官五觉有机地融会在一起,给人以符号性、述说性、画面性的审美表征。
  (1)书面型的符号性。作为文本的印刷“书”——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运用一系列的符号系统,如语词去证明所意指的文本意义,让每一个语词都承载着各自的文化价值。如语感,它的对象首先是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语感的门,语感就是通过这扇门使得词语的基本特征之间造成一种张力,并在这种张力结构中获得多大的知识信息式的极值效应。如语境,“不是一个实物性的具体存在,而是多层次、多形态的意义网络,文本与语境之间也并非简单的单向决定的关系,而往往是丰富错综的相互牵动和交织”,也就是说,语境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动态过程中,言语本身也是语境的一个构成,语境对言语而言具有解释功能、判断功能和生成功能。
  (2)口头表达的述说性。口头述说是相对言语表达者——学习个体而言的,是指学习个体对话题的阐述和说明。口头述说按体例分类,至少包含了陈述和论说两种类型:前者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抒情等文学手法,对所述话题给以时间的铺展;后者以议论为主,辅以点睛式和哲理式的名言箴语,对所述话题给以逻辑的证明。按内容指向来区别,又有“所说”和“言说”两种向度:“所说”是对课文的书面语静态语境的词典意义、语法结构体意义、由内部语境赋予的意义,在“存在之内”的向度里进行表述,只注意了“所言”的内容;“言说”则注重在“存在之外”的向度里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重交流,既表明客体的指标,又揭示了言外之意,而且以向他者的敞开为前提,使自己的内心袒露在“言说”中与他者友善相遇。然而,无论哪种形式的口头述说,都得以“得体”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表述内容、传递信息的交际过程中,每一种语体的运用,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语音、每一次语气停顿的选择,均要切合题意,思想深刻,实例典型,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3)电子文化的画面性。电子文化的载体是画面,是一种以他人引导为主的“看”文化,它导致了人类文化再一次由间接交流转向直接交流。人与现实的关系,从文字转向了图像,以美与丑为最根本的价值标准,以直观、形象的影、视为最典型的艺术典型,如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采用大量的AVT录像,配合课文进行作品欣赏。学习成员可以在小小的电脑前欣赏泰山的磅礴气势、三峡的美丽壮观、卢浮宫的典雅、金字塔的古朴,可以观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观看从抗日的芦苇荡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电子文化不再依赖语言文字就随时可以得到怡悦,“所知”让位于“所见”,理性判断让位于“震惊体验”,逻辑能力被感觉能力所取代。人与知识信息的关系,从过去的个体创造转换为群体的复制、模拟,“从前单向的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而是被消费者‘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
  
  *作者系上海市建平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