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节令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

作者:屈万青




  节令的形成、发展与民族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宝库中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节令,相应地也就产生了歌咏节日的诗篇,这就是节令诗。或吟咏节令,或抒发乡情,或针砭时弊,或叙写习俗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节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节令诗的思想内涵
  
  1.吟咏节令
  这一类诗主要是突出节令特点,渲染浓郁的节日氛围。如晋朝辛萧的《元正诗》:
  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
  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
  元正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叫春节。这是一首定年节的诗,新年伊始,充满了希望,彼此举杯,共祝吉祥安康,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全诗气氛热烈、喜庆,气象庄重、宏大。
  王驾的《社日》一诗也是突出节令特点,是一幅既静又闹、令人回味的乡村春社图。虽然看到的是“家家扶得醉人归”的画面,但让人徘徊脑际的却是热闹非凡的春社场面: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埘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2.抒发情感
  (1)思念之情的勃发
  古时候,交通极不发达,人们要远行就得忍受怀亲、思乡的痛苦。尤其是在过节时,眼看大家团聚,共享天伦,自己却孑然一身,更觉凄凉。此时,对于那些文人墨客,定会诗兴大发,诗句顺口而出。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旅居长安时所作。在古代重阳佳节总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欢度节日。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千古绝唱。南朝诗人江总在长安做官,晚年时回归扬州,在途中逢重阳写下了“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人篱下菊,今日几花开”的著名诗句。二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受节日氛围之感发,睹物思归抒发了自己不可抑止的思乡之情。
  (2)感时伤世的抒怀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最早就具备了宣泄功能,“言作诗者,所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刘禹锡也说:“悲斯叹,叹斯愤,愤必有泄,故见乎词。”在这类节令诗中,怀念家人,感时伤世,把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读者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怀念胞弟的诗歌。此诗写于白露这一天,以雁声引起怀念兄弟的情怀,此时正是史思明叛军猖獗的时候,西面吐蕃也不时侵扰。杜甫在此时此刻望月思乡,倍感流离之苦,挂念家人,担忧国家,“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使读者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这类节令诗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符号营构的政治抒情诗,它是诗人群体的悲剧心态的折射。这种悲剧心态的折射主要有两类:
  其一,再现贫病交加的困境。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体现了杜甫长期漂泊、贫病交加的恶劣心情。胡应麟称这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唐代另一江南寒士孟云卿在流落他乡之时,时常断炊,贫困中逢寒食节,更觉凄凉,赋《寒食》诗一首,描写其生活穷困情形。
  其二,抒发政治价值追求的失落。政治绝望,功业未就的忧心,无疑加剧了诗人人生的嗟伤。两者相互激发,相互渗透。如杜甫的《九日蓝田会饮》: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这是一首重阳题材的诗,又是一首叹老嗟卑主题的诗。蓝水远,玉山高,千涧落,两峰宽,这些景象无疑是诗人心态的外化,意欲以雄奇的高山远水,来冲淡内在的忧伤。但面对如此壮景,诗人反而悲从中来:明年的今天,大家还会人人康健,个个相见吗?唉,世事无常啊,茱萸啊茱萸,你真的能驱邪致福吗?“激越的政治热情中潜涌着远处不在的哀痛,急切的恋主思报中流露出时不我待的悲辛,愈是主观地执著于政治,愈是感觉到时光无多,死之将至——而当诗人执著于政治而政治又同时给诗人哪怕些许希望时,死亡与时光流逝的痛苦则不会占据、弥漫于诗人的心灵。”
  黄庭坚的《清明》一诗以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生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慨之情。宋代赵元镇的《寒食》也是作者官场受挫后所作,用享受生活,随遇而安,不问国事的消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3.针砭时弊
  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中,不乏有远见、有骨气的正直之士。他们与统治者颇不合拍,对统治者的一些作法,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所不满,有时就用诗歌进行讽谏,温和一些的就借题发挥,作诗加以讽谕,“指事陈情,意含讽喻”,以“常事”载“常情”。如唐代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一首著名的讽谕诗,诗人韩翃生活的时代,宦官当政,他们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招致了朝野的不满,诗人就写了这首借汉喻唐的讽谕诗。“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寒食节这天本来是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的,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此诗言简意深,讥讽时事不露痕迹。再如五代后唐杨朴的《七夕》诗借七月七日夜晚妇女们向织女乞巧的这一习俗,加以引申发挥,“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讽刺了人世间到处存在的尔虞我诈、互相欺伪的行为。诗是人们情绪的反映,社会政治的变化,必然影响人民的情绪。在古代诗歌中,暴露统治阶级腐朽堕落情形的比较多,这同样在节令诗中有所体现。如杜甫的《丽人行》对杨氏兄妹生活的淫乱奢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杨国忠之流给予无情的揭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朝政的腐败和黑暗。浦起龙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4.叙写习俗
  节令诗的主流还是那些直接叙写岁时习俗的诗篇。这些诗为我们涂抹了一幅色彩纷呈的节日画卷。这里有饶有趣味的风土人情,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独特鲜明的节日服装,还有颇具讲究的节令饮食。如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人把过年的习俗都融汇在诗里,饮屠苏酒、贴春联、放爆竹,更重要的是诗人在除旧布新的换岁之际,提示给人们的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叙写习俗的诗可谓举不胜举,像崔颢的《七夕》诗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此外,不少描写除夕守岁、清明扫墓、端午包粽子插艾条、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风俗的诗文也广为流传,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二、节令诗的艺术特征
  
  品读节令诗,我们会感受到一个广袤、深邃的艺术世界,进入到这个艺术世界之中,我们不仅可以超越时空,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风貌,探寻折射出时代之光的人的精神世界,而且更会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在寥寥数十字之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诗歌的优美音韵,又能欣赏到奇特想象显现的画面美,还能在情景交融之中体会节令诗那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1.音韵优美
  因为岁时节令的不同,诗人吟咏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和着音韵,或是清新明快,或是委婉深沉,都可以看作是一首首欢快或凄婉的歌。正因为如此,节令诗具备了浅吟低唱的音韵美,这种音韵美,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