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走出答题误区 学会深度阅读

作者:陈学富




  文学作品阅读是高考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从湖北省及其他省市模拟试题赋分的走向来看,2006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分值必将增加,而且,原来的多项选择题被主观题取代也是必然。然而许多考生对现代文阅读望而却步,片面的认为在短期内改观阅读题的得分可能性不大。其实,只要考生能够做到端正心态,平时多阅读多思考,掌握命题趋势和答题策略,增加阅读题的得分是不难的。在引导学生掌握命题趋势和答题策略方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复习备考指导思想。
  何谓“深度阅读”?有专家指出,“深度阅读”的“深”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深识,指在阅读中拾级而上,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二是深悟,“悟”是在博闻广见的基础上的透彻之悟,而非一知半解之悟;三是深思,古人讲熟读细参,“思”就是细参之后的深思熟虑。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通俗的来阐述“深度阅读”的要求,就是四个字:读懂、读透。这是抽象的阅读要求,说具体点,就是要读叙述(叙述了什么事),读描写(描写了哪些人、物、景),读议论(找出作者观点),读抒情(全篇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读题目、线索、思路、段意、主要内容、主旨、写作技巧等。
  当然,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必须先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存在有哪些典型的问题。通过对今年复习模拟测试中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有如下三方面。
  一是理解不当,缺少文化积淀。许多考生由于对生活、历史、文化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也就缺乏相应的感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就会不全不深甚至误解。如一篇《江南雨巷》的散文,作者以怀旧的笔触描绘了江南雨巷的静谧、安宁,在文章最后一段中还明显的将之与都市的繁华喧闹进行了比照,抒发了对雨巷的怀念与热爱。而许多考生在理解这篇文章时却钻牛角尖,抓住文中几处描绘雨巷破败寂寥的物象,武断地认为这是抒发对雨巷的一种感伤情怀,甚至认为是对雨巷阴暗潮湿的批判。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许多考生对雨巷简陋、寂静中蕴含着的一种柔美、祥和的文化心理缺乏了解。同时,没有抓住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语段,只是断章取义抓几个细微之处大做文章。
  二是审题不严,不明命题意图。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次测试也可以看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能在战斗中获胜,就必须对命题意图解读清楚。而许多考生在测试中往往因为紧张、粗心等多种原因,没有对命题意图进行冷静的思考就匆忙答题,以致丢了许多不该丢的分数。如毕淑敏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抨击人类肆意毁坏红柳的行为,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毁掉这离太阳最近的、惟一能固住流沙给人类带来绿色的树,这已是一曲悲剧;而司务长同‘我’算帐时,却义正词严。司务长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问话,这说明了什么?”很多考生只看到前面一部分,于是答题时大谈红柳不该毁,毁坏红柳的后果如何。很明显,这道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司务长”言行的理解和评价,而不是评价红柳该不该毁。很多考生没有仔细去思考而是舍本逐末,答偏了题,白白丢分。阅读鉴赏中类似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误很多,充分暴露出一部分考生考试时急功近利、缺乏深度阅读意识的弊病。
  三是概括不全,阐述不深。深度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来指导答题,然而,正因为有的考生的阅读只是停留在一种平面阅读的层面上,没有真正解读文本的内涵,以致答题时浅尝辄止,泛泛而谈。或者因对文章的思路理解不透,信息筛选不够准确,概括不够全面。如叶文玲的散文《寂寞书院冷》通过描写嵩山书院的冷清,抒发作者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冷落的忧虑。其中一道题为:“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很多考生只答出“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这种浅层次的理解,而对于作者运用对比的深层用意(表达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激愤,对功利世俗的抨击)没能准确的指出来。还有很多考生在做一些题目时只会答出“引出下文”“深化主旨”“照应前文”等简洁得可怜的几个字的术语,而不做具体的分析鉴赏,将唾手可得的分数白白相让。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深度阅读,真正读懂文本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进行训练。
  首先,掌握一种阅读训练的思维模式。即采用先阅读,后训练,再以训练促阅读的方法来操作。武汉市教科院组织编写的《高考语文备考工程(文学作品阅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阅读训练的思维模式。每一课时阅读训练材料是以某一话题为主题的系列文章,共五篇,分为五个训练梯度,第一篇文章的训练目标,要求学生概括出文本解读的主要观点,要学生深切体会什么是阅读;第二篇要求学生学会写文本解读,体会如何解读文本;第三篇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核心环节及内容——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主旨,鉴赏评价艺术特色;第四篇让学生辨识、判断答案正误,并说出理由,要学生体会答案的思维完整性和缜密性;第五篇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特色和解题方法,考查学生理解信息、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五个层次的训练实际就是按照学习文本解读——尝试进行文本解读——深入进行文本解读鉴赏——评判解读正误——训练落实五个步骤进行的,这五篇文章的训练目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逐层递进、逐渐深化的。通过这样一个训练思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深度阅读,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规范主观题的答案,形成答案套路。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
  其次,明确一种阅读训练的指导思想——内外兼修。“内”是指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加强内功修为。要仔细研究考纲,研究各个考点,明确命题趋向,要仔细揣摩命题意图。对考纲、考点掌握牢固了,内功增强了,自然可以不慌不忙迎战,以不变应万变。“外”是指要掌握一些常规的答题技巧和答题套路,熟记一些阅读鉴赏答题的名词术语,进行规范答题训练。“内”与“外”必须同时加强训练,有“外”无“内”答题时就会底气不足,不能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不能深入地分析鉴赏。重“内”轻“外”往往会因答题不规范而白白丢分。
  文学作品阅读尽管是学习、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但只要能够为考生指明一种条理清晰的思维训练模式,能够教会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学生就会由被动地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就能够从文本的浅层理解进入深度解读。我们既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更应教会他们一种行之有效的解读方法。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发现阅读训练中常见的几个误区,引导学生真正上升到学会深度阅读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