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怎样解读古典诗词的主旨

作者:袁红玉 汤道霞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诗词占了相当的比重,所选均为古典诗词之精品。在诗词教学中如何进入诗词营构的艺术空间,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更好更精确的把握诗词的底蕴,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然而,只要从阅读的规律分步展开,逐层深入,所谓的难,就可迎刃而解。
   一、把握诗词的主旨,第一步就是要读懂它。只有消除了文字隔阂,我们才能初步理解诗词大意,理解诗词大意才能把握诗词的主旨。读懂古典诗词,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
   1.明字意。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表面看并无难懂的字词,如果深究,“随意”一词就不好理解。以现代汉语词义理解“随意”,诗的尾联无法说通,作者思想情感也就无法体会。“随意”在诗中是“即使”的意思,明白了这个词的含义,尾联才能真正读通:即使春天的花草凋零了,王孙们还是值得留在这山林之中的。暗寓作者自己的归隐之心。像这样,因为一个词义不懂而影响对整首诗或一句诗意理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值”(遇),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等闲”(不经意)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肯”应理解为“怎肯”、“岂肯”的意思等等。
  2.明典故。鉴赏古代诗词,往往会接触到作品中的用典,了解典故的出处原意,注意典故所要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如何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领会作品用典的特色,通过对诗词用典的解析,进而把握作品的主旨,锻炼和提高自己对古代诗词的艺术欣赏能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了三国时周瑜火烧赤壁的典故,这是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樯橹灰飞烟灭”,指曹操军队在赤壁之战中被击败溃不成军。诗人多次写到周瑜的勃勃英姿、赤壁的壮观雄伟,是为了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也是为了感慨自己未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
  二、把握诗词内容指向,将内容分门别类。虽然我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不可尽阅,但从内容看,还是可以将浩瀚的内容归纳分类,这样有利于对诗词的分析。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1、以现实为题材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表现在:①反映人民疾苦的。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②抨击社会现实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③表现社会理想的。如《诗经》中的《硕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类作品,着眼于现实中的社会问题,或感叹,或批评,将个人的悲欢、追求与眼前的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2、以历史题材为内容。这些内容主要表现在:①评说历史事件的。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②凭吊历史古迹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泊秦淮》;③追慕历史人物的。如辛弃疾的《南乡子》(追慕“年少万兜鍪”的孙权),杜甫的《蜀相》(赞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此类作品,从历史着笔,意在怀古伤时,以古鉴今。因此,诗中“事件”、“古迹”、“人物”已不再是字面上的意义,而往往成了历史与现实的代名词,传递着特殊的信息。
   3、以个人情感、情趣为题材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表现在:①怀念亲人朋友的。如李白的《赠汪伦》,张九龄的《望月怀远》;②抒发离愁别绪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表达爱国情愫的。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④表现远征戍边的。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⑤感叹怀才不遇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永遇乐》;⑥即景抒怀的。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李白的《望天门山》。此类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但是,无论从何事、何景入笔,所表现的都是诗人个体的感受,“情”才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对象。诗歌中的山水日月、云雨风雪、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等等,只是表达个人情感的依托物。山是诗人眼中的山,云是诗人心中的云,明白这一点,对分析综合诗词的思想内容,不无裨益。
   三、抓住诗眼体会主旨。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词语,是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
  例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情”字,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所以“深”是诗眼。这个“深”不仅概栝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又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诗眼是“孤”。它既包含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又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结合诗人当时的遭遇,我们不难理解:在人鸟绝迹,一片冰天雪地的寂寥环境里,诗人于船头独钓,就更显示出他处境的孤独。而他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屈服,则表现了清高的品格。在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之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柳宗元被贬柳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与愤恨,所以它既是写景诗,也是政治抒情诗。
  四、知意象,理解特定的文化意义,探究思想内涵和意境。
  熟悉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特定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主旨的理解。丰富的诗歌文化的积淀,一接触到诗歌就可以逼近诗歌主题。比如,“柳”意离别,“菊”意高洁,“落叶”“落日”“秋风”意失意,“满月”意相思,“望月”意怀远,“残月”“片云”“孤月”意孤独,“兰草”意友情,“荷花”意清雅,“梅花”意坚强,“香草美人”意忠臣贤良、道德理想,“梧桐细雨”意凄楚悲凉,“见流水”意思年华。
  五、探求诗词的内蕴,赏析情感、理趣及风格。
  古典诗词追求简约含蓄之美,文字最大限度地浓缩,而内蕴却有着广阔外延。探求诗词的内蕴,就需要我们对作品的内容意境加以揣摩想象、体验回味、凝思默悟,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可从以下三方面探求:
  解读弦外之音,赏析作品深藏的思想感情。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表面上写宫女春日无聊,闲谈开元、天宝年间的先皇旧事。实际上意在言外,以寂寞红花映衬白头宫女,暗寓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繁华鼎盛消失殆尽,抒发了世事沧桑盛衰之感。诗人的一切感叹,都深藏在“宫女闲说”的黯淡凄凉的图画中。
  把握比类的形象,赏析作品蕴含的理趣。如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是通过具体形象比类一个道理。诗歌的理很少是直抒胸臆的,多为婉曲比兴之词,于谦咏的是石灰,说的是自己的做人准则;陆游描写的是游山西村所见,表达的是对人生境遇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可见,理趣从比类的形象中来,赏析理趣离不开诗中的具象。
  比较对照风格,在求异或求同中评价作品。“风格”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品的“个性”。以李白与杜甫的作品比较,例如咏月,李白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他怎么感觉,就怎么写,感情直泻而出;杜甫则曲折婉转:“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他不写自己身边的月,而写远在妻子身边的月,不写自己对月的感受,而想象妻儿在月下的感受。两相比较,不难看出:李白写诗喜欢以我之情夺物之情,杜甫则善于体物入微,借物之情抒我之情,因而形成了两人不同的诗风。
  六、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1.知诗人,了解诗人的主要风格。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李白诗歌主要表现出浪漫飘逸,杜甫则是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的词风豪放大气,姜夔、柳永、李清照词风婉约清丽。知道了自己比较熟悉的诗人的创作风格,在鉴赏他们的诗歌时就可以围绕诗人的主要风格生发开去,不会偏离主题内容很远。
  2.知背景,理清诗人的心路历程。
  诗人的每一首诗都可以折射出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自身的人生背景,反映诗人的心路历程。所以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风格也有所不同。李白所处盛唐,其诗风格以豪放居多;杜甫处在唐朝走向衰败的时代,战争频繁,所以杜诗大多表现出对战争与朝廷政治的揭露以及对自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思索、担忧,显得沉郁。苏轼是豪放词宗,但他回想起自己的亡妻时,也难免有无限的伤感,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七、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表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或者说,诗题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也无非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解题时可以根据诗题所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注释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不但提示了诗的内容,还传达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此外,许多古代诗词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或交代创作时间,或交代创作缘由,或交代创作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因而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