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语文课堂教学用时摭议

作者:谢英杰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教育界的改革是一轮接着一轮,口号是一个跟着一个,教材是一套催着一套,观念是一种赶着一种。笔者在教坛二十年,天天跟着喊口号,年年忙着看新教材,还夹杂着时时更新观念。以至于现在已经记不清在大学里学习些什么了。
  面对着新课改的理念,笔者搜肠刮肚,思考它与前些年口号与观念的异同,深感提高教学效益,向课堂45分钟(也有40分钟的)要质量倒有一脉相承之处。看来这个问题会与课堂教学共存亡。深究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尽管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并非它一个,但如何合理而科学进而有效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时间是一定而有限的,如何发挥这一定而有限的时间的最大作用,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只有把钢用在刀刃上,才是明智之举。但目前课堂教学用时分配却有如下令人忧思的现象:
  1、教师讲时,挥“时”如土,大手大脚,浓墨重彩。
  课,总是要教师讲的。但如何讲,却大有讲究:是一人独讲,还是师生对讲,抑或学生互讲,这就看讲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储备。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还有一种是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部分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是我们教学中要努力追求实现的目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也是张富老师多年潜心研究的“跳摘教学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备学生,特别是要备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如我们的字词教学,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常用字,哪些已在初中课文中学过,哪些字在其他学科中见过,都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有关教材,特别是国标版义务语文教材。我们的许多高中教师对教材都不很熟悉。如果不认真研读,随意确定一些并不生疏的字词还要学生去读几遍,其效果可想而知。还有的教师善于分析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从作家身世到创作简历,到课文作品,一讲就是一节课,把高中语文课上成了大学文学作品课。不少教师很少顾及新教材呈现文本的三种形式,仍然是以讲为主,一讲到底,把“独角戏”上演得炉火纯青。你去课堂听听,这种教师主讲,学生附和甚至教师独霸课堂虽不能说随处可见,但也绝没有销声匿迹。笔者曾在一次全国性的公开课中,听一个年轻教师上课,他每提一个问题请一个同学回答后不置可否,就自顾自滔滔不绝讲他对问题的理解,把答案强加给学生。全国性的公开课尚有此例,平时的课可以想象。
  这些教师不研究学生,也不深究教材,臆断教学起点,讲课大而全,生怕挂一漏万,处处重点结果没有重点。“最近发展区”在这些课上变成了“最低发展区”,让学生始终处在伸手、踮脚伸手、最多小跳就能“摘果”的境地,从而“弹跳力”始终不见长进,学生也就一直需要他们的“精心呵护”才能成长,一直要在翼蔽下才能生存。这种低效的讲解耗费了多少宝贵的课堂时间,而学生的能力却江河日下,而且形成恶性循环之势:教师低效讲解——学生能力难以提高——教师延长低效讲解时间,加大低效讲解力度——学生能力每况愈下,依赖性日益增强。这或许是教师“精讲”难以实现的根源吧。只有教师真正正确把握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充分估计学生的“弹跳力”,才能真正控制教师的讲解时间,进而实现“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2、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时,惜时如金,精打细算,走马观花。
  新课程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可我们的教师往往舍不得在这方面花时间,即使给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也是惜时如金,让学生探究,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我们听过的课,属于这类的实在多矣。一些教师课前准备好了题目(当然有了多媒体,使这些教师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也就变本加厉),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新课刚结束,习题如电影般投影出来,通常每个题目分把钟(特别是选择题),只要有学生说对(有时学生随口说个选项,碰巧对了),教师就赶快“旧桃换新符”。无人应和的简答题,往往赤膊上阵,教师由后台窜上前台,自编自演。一节课下来,又讲解了,又随堂练习反馈了,该可以了吧?结果有时并不如意:学困生抄作业成风,好一点的也忙着看参考、教辅,以弥补不足。这种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学生连题目还没有完全读完读通,能听得懂吗?可以作点大胆假设,就我们目前的许多课堂而言,学生“根本没时间思考”和“刚有点眉目就不让思考”的可能都在三分之一。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很可能形成这样一个定势思维:老师出题时你无需思考,因为老师一会就讲。慢慢地,学生由来不及思考演变为根本不思考,因而要思考时不会思考,这难道不可怕吗?
  是我们的老师认识不到这问题的严重性吗?也不尽然,老师自有老师的想法。新教材内容那么多而课时又那么少,我总得完成教学任务呀!再说,给学生时间思考,他能思考出答案吗?与其做这无用功,还不如多讲点。甚至有人认为,既然学生独立解决不了教师提出的问题,那迟讲不如早讲,多讲总是无害的,多多益善嘛,特别是一些新题型的题目。如果别的老师讲到了,你没讲到,而把时间给了学生,学生会考出分数吗?表面看,他们说得似乎有道理,可实际上呢?这让我想起了以前一本作文书上的一幅漫画:一个农民牵着牛犊去耕田,另一个人拦住说:这牛犊没耕过田,怎会耕田?那农民说:你不让它去下田,它怎么耕田?这是否能说明一点问题?你教人游泳,讲解的要领、技巧再多,却不让他下水搏击,有什么用呢?只有让他学会一种泳姿,哪怕是“狗刨式”,一旦他来了兴趣,见缝插针去练,还怕学不成吗?让学生学习思考也是一样的道理。
  3、学生活动时,天马行空,惟我独尊,随心所欲。
  新教材中有较多的活动,课时设置也有了“空闲”,以充分体现课程的灵活性与选择性,给教师的教学选择留下了广阔的平台。但不同的教师却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听新教师的课最大的感觉就是45分钟原来可以这么长。他们由以前的“火急火撩”变成了现在的“闲庭信步”,总让人觉得他们是在熬时间,本来三句话能说完的要说五句甚至六、七句,本来两个同学答的问题现在也五、六个来答(其实什么东西也没有),大概他们想总不能坐在那干耗着呀!而老教师则恰恰相反,他们大多数感到课时紧。因为教材简单了,但他们总担心考试可不简单,删掉的老教材的内容,不能不讲。你想,教老教材课时已捉襟见肘,再加新内容,还要安排学生活动,还有时间吗?所以他们是布置小组活动的语音未落,活动结束的声音又起,只见学生忙着前后转。这种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绝不少见。因此学生活动时的问题还很多,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不顾实效的现象尤为突出。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有两条不可等闲视之:
  1、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滞后。尽管新课程的宣传学习已有一段时间,但光靠一些培训、几次讲座是无济于事的。一些教师根本就不了解新课程理念,加上平时很少读书,靠师范学的一些“老本”(难免有过时之观念)加上自己的教学实践感悟在作最后一搏。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他们自以为还有三五年升学高峰期就要过了,那时他们也就没课上了,还拼老命学新课程干啥?因此,他们抱残守缺,等待“内退”,当然,同时也有碍新课程的推进。
  2、应试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认为,我们远不能以为新课程一推开,应试教育就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殊不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而且市场极大。在教育界,“一考定地位”的现象还少吗?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只要你的学生考得好,你就是教学权威,你就是专家,你就是拔尖人才。因而,名利双收。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新课程,有困难也是正常的。
  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手段。只有用新课程理论武装所有教师的头脑,我们才能切实推行新课程,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综合活动等纳入教学范围。试想,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掌握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的课堂还会出现一讲到底的现象吗?“精讲”不是指日可待吗?这是其一。其二,要切实改变评价方式。要真正实现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评价方法的转换。教学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的成效有其滞后性。因此,评价教师的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以便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从而使教师敢于花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三,多开展校本教研。围绕新课程开设专题讲座、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营造研究氛围,提供研究平台,让人人参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共同探讨合理科学分配教学用时的途径。
  当然,课堂教学用时分配中的学问很多,但只要我们大家都能重视这个问题,在这方面做个有心人,那么科学、合理、有效的分配课堂教学用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局面就一定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