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让探究之花开放在议论文教学之中

作者:郭仁华 张建芳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对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能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而“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议论文教学中让探究之花争奇斗妍呢?
  
  一、播撒探究之种——指导探究
  
  花要绽放,必须要播下健康、饱满的种子。学生要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还得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如果能借助课文,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学生提供各种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才可能诱发起来。为此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师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教师导的得法,学生才能将探索进行到一个深层次,也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议论文是与记叙文、说明文并称的应用文体。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议论文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一般议论文,即规范的议论文。如: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2)杂文,即文艺性议论文,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类文章尤以“贬锢弊常取类型”的形象传神和“论时事不留面子”的辛辣犀利而见长。(3)随感。如培根的《谈读书》。写得随意,但不缺乏深刻、形象的阐释。(4)情境型的议论文。如演讲稿,颁奖辞,悼词等,多与特定情境相关联。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这几类议论文虽各具个性,但总是显示议论文的共有特性,要涉及到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等知识,从而达到言之有理(观点),言之有物(根据),言之有序(逻辑),言之有度(严密的分寸)。教师在教学中不妨把典型、规范的议论文当范文,引导学生根据议论文知识去学习,这样的教学相当于给学生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它是探究之花能开放的合适的温度,充足的水份,肥沃的土壤。
  
  二、浇灌探究之苗——学着探究
  
  种子播种在土壤中,必须按时按量的浇水,施肥,这样苗才能长得旺盛。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了议论文,这只是把种子埋在土壤中,此时根据巩固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必须引导学生强化理解议论文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活学活用”。不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自主性、实践性、问题性的张扬。实际教学中我把这样的几篇课文,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论求知》、《发问的精神》、《想和做》,作为学生学着探究的材料,让学生根据议论文知识阅读。我发现学生的兴趣高涨,此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又引导学生对议论文知识进行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明确论点的内涵,表述方式,出现的位置,提出方法;论据的分类、作用;论证的含义及巨大作用;议论文结构……这样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探究就达到了一个高层次,学生已由“能学”到“会学”,此时探究之花的盛开已指日可待。
  
  三、绽放探究之花——学会探究
  
  茁壮的苗长到一定程度必将绽放希望之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了几篇议论文,意味着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议论文的能力,此时学生往往想大显身手,做教师的不妨精选一些课外的议论文语段,让学生阅读。这时应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有必要做的是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分析分歧点,然后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讨论法、评析法等)引导学生探究“分歧点”。分歧点探究得法,往往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乐学、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另外,让探究之花开放的方法是:选学生熟悉的话题,让学生写简短的议论文。教学中我以《小议电子游戏》、《谈抄袭》、《说谦虚》等为题,让学生学写议论文,并鼓励他们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实践表明,学生确实能把对生活的观察和自己的思索结合起来,而写出一些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思路清晰的好文章。
  实践证明,在议论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注重了指导、实践、评析,就像花开需播种、浇水一样,只要工作到位,探究之花一定会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