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揭开隐性语文资源的面纱

作者:潘素文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内容广泛,种类丰富,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而实际上,我们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在无意识阶段,开发利用的仅局限于校内外一些显性资源上,而忽略了学校氛围、师生关系、社区及家庭等校内外的隐性语文课程资源。
  
  一、刨根问底于本质,透视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学校课程施加影响的资源。它是目前国内有关权威课程论中表述最不力、最不系统的课程资源。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这些课程资源是隐性的,并不是每一种课程资源都明显地呈现出与语文课程的必然联系,甚至是超出传统课程论视野的。但这种课程资源又真实存在,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对课程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有着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敏感性,我们就会感觉到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和人文素养的厚薄、课堂的调控能力、语言魅力、语言氛围的营造艺术、在学生心目中的人格魅力等都是语文课程实施最直接的媒介;学生主体的体验,学生的差异性、合作探究的成果等都是可为语文课堂添彩的素材;甚至师生关系、家庭氛围、校内校外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也是一种隐性课程,均可纳入课程资源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本土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生活经历等似乎与语文关系不大,但在有语文素养的施教者看来,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穷山恶水、穷乡僻壤和最平凡的人生经历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情感个性、价值标准、气质风度、思维定势、语言风格、人生态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语言氛围,不同的语言氛围造就不同的精神个性。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我们会发现存于其中的不同的乡土情结,更可以体会到生活经历对作品内容、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价值评判、文化特点直至思想成果与人生成败的影响。如果蒲松龄不亲眼目睹科举制度及社会的腐败,怎能写出光怪陆离的鬼狐故事,来寄托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呢?安徒生没有辛酸潦倒而又坚强不屈地奋斗的生活史的话,他又如何写出童话名篇《丑小鸭》呢?这些正是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句至理名言的最好诠释。
  所以,语文的世界是广阔的,复杂的,立体的,我们教师实在需要更新课程资源观,独具慧眼去挖掘和利用周边的隐性课程资源,构建出亮丽的语文课堂。
  
  二、独具匠心于微处,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
  
  在我们的周边,隐性课程资源可谓“十面埋伏”,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有许多可利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认为可挖掘的大致有以下几项:
  (一)教师自身是珍贵的课程资源。
  开发课程资源,应从做人开始。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施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渊博学识与技能,丰厚的文学素养,教师的平等宽容等都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它们的表现是隐性的,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和建构。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积极地开发自身具备的丰富资源。
  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课文,教师应进入角色,随情而发,使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应适时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较强的语言感染力,使学生“披文入情”,体验、领略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例如,我在进行《理想》一诗教学时,用时而明朗、坚定,时而悲壮、沉思的语调,范读全诗,收到“披文入情”的效果。特别是最后一段我用欢快奋发的语气朗读,学生情绪深受感染,领悟到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理想,不懈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此课通过挖掘教师自身的资源,获得了语文角度和德育角度的双丰收。
  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学修养带动学生以教材为基点,进行高品位的拓展性阅读,在广阔的课外资源中感受文学之美。马克思说:“你要做感化别人的人,你首先要做一个推动别人的人。”前不久,王尚文教授在《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专题讲座》中指出语文教学所能教会学生的只有教师自己,教时是教自身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所以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比如,《绿色蝈蝈》集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体,戏剧家罗斯丹评价说:“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的想,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写。”在课内学习写法后,我先读了《昆虫记》中的《蜜蜂、猫和红蚂蚁》、《螳螂》等文章,并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走出语文课堂,进一步感受法布尔的文艺笔调。
  (二)学生是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生本教育资源”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如:
  首先,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比如学生的思想观念、见闻经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生活经验等都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教师应积极地把它们纳入课程资源。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这就是我”,让每位学生找一两张自己最得意的照片讲述或做成幻灯片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见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生活经验等,这种方式就是对学生差异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感受自然”综合性活动让学生说自己搜集的关于四季的诗歌、词语、句子;展示自己所画的四季景物;唱自己喜爱的有关四季的歌,将学生资源进行淋漓尽致地挖掘。
  其次,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种资料,在交流中就成了共享的资源。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例如,去年元旦文艺晚会上我班的校园小品剧《礼物》获校二等奖,正是学习初三第五册戏剧单元时,学生结合自身生活自编自导的。再如,学生在诗歌朗诵比赛的准备时期,上网搜集的诗歌及合作或自主写成的反映中学生生活的诗歌都是一些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
  (三)地域文化是缄默的课程资源。
  青田县是著名的侨乡,名人辈出,盛产石雕,有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浑厚的文化积淀,这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侨乡地域文化。我县在去年开始实施新课程,各方面都处于尝试、摸索阶段,这些地域文化对刚实施的新课程来说是一笔独具价值的课程资源,作为新课程开发者的我们实在不能熟视无睹,我们有责任去挖掘青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此影响、教育学生,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赞可夫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为了开拓、利用好这丰厚的素材性资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尝试。
  1.华侨青史:作为侨乡的学子应了解青田的华侨史。我们用平日里熟视无睹的校园景观,如林三渔礼堂、林三渔塑像为引子,开展了《漫话青田华侨》语文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收集资料进行“华侨的创业史”、“华侨眼中的青田”、“老外眼中的华侨”、“对话青田的老人”、“走进侨领”五大板块的整理研究,从而走近华侨的创业史,感受华侨创业的艰辛,了解现代华侨在外国的精神面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综合性学习还使语文学科实现了综合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2.名人古迹:青田名人辈出,从古到今著名的有刘基、章乃器、陈诚等。刘基是我们青田宝贵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朱元璋开创明王朝的主要谋士,公元1311年出生于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该地现属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我们学校内就有著名的刘府祠,我县著名的旅游胜地——石门洞是刘基求学之处。由于历史的沿革,行政区域有时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于是文成与青田之间就有了刘基故里之争。因而,我们开设了“话说刘基”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资料,开展“刘基生平——刘基故事——刘基诗文——青田文成刘基之争”四个环节的活动,思考讨论如何开发与刘基有关的旅游资源并写成研究性小论文。
  另外,我校地处青田著名的太鹤山麓,学校后山省级森林公园——太鹤公园,奇石突兀,绿树成荫,枝繁叶茂,亭桥竹林,相映成趣,恬静优雅。著名的试剑石,述说着美丽的传说;亭台桥榭镌刻着文人墨客的悲愁慨叹。我们巧妙地挖掘这些缄默的资源,开展了“漫游语文世界”及“感受自然”两次综合性活动,让学生游家乡之山,与自然亲近;寻找太鹤山上的对联,感受太鹤山的秋天景色。活动成果累累:有的学生突发奇想为太鹤公园的美景写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有的自拟一副对联……我知道这是太鹤山给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灵气。
  3.本土物产:石雕文化历史悠久,散发着芬芳的古文明气息;方山田鱼名扬万里,不少游客驻足品尝观赏,不少养鱼户虔诚取经;孙前杨梅个大甜美,让人垂涎欲滴;北山索面代表青田人的经济开发意识。学习《广告》一文时,我们让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实地调查,了解这些物产,感受青田文化的芬芳,家乡经济的腾飞。并给家乡物产写几句广告词。其中精彩的有“北山索面,索住真情”、“孙前杨梅,一个不能少”……他们在社会活的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传统的封闭的课程所不能比拟的。
  (四)家庭资源是最易被遗忘的课程资源。
  学校在教育和教学上无形已经强化了自身的教育职能,弱化了家庭教育职能。而要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必须要家校合作。“家”是一个人感情的归宿,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可是学生一写有关“家”的文章,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或硬“挤”出妈妈灯下补衣服,背我去医院等“脸谱型”话题。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换位体会亲情,为他们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提供有利条件。如在《散步》教学时可充分挖掘家庭资源,让学生撷取记忆中的浪花,说说发生在祖孙三代中的感人事例,体会亲情及尊老爱幼的美德。
  家庭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还可延伸到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家庭文化环境等等。如“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活动中,班中一学生的爷爷是老教师,对对联颇有研究,擅长写对联,家中有青田名胜古迹对联的藏书。于是我请该生主持对联篇环节,展示他爷爷写的对联,介绍在他爷爷指导下收集的对联。这堂课也正因为这一家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运用更是锦上添花。
  不同的家庭每天上演着不同的戏,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他们在不断积累这份家庭资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断开采,不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