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作者:郝永萍




  众所周知,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手段。就其含义来说,就是对语言的加工调整,使它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修辞可以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类。积极修辞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格”,也就是修辞方法。消极修辞包括修饰词语和修饰句子。修饰词语指调配色彩、检查音序、押韵等;修饰句子主要指各种句式的选用、组织和变换。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表述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常见”,《考试大纲》明确了8种考查的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而对其他的修辞方法,如反语、通感、互文、顶真、双关等,不列入必考范围;二是“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将在实际运用中对修辞方法进行考查,不会直接考查修辞方法的概念。
  该考点主要考查能够根据题旨的情景,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三类:一是修辞方法恰当地运用;二是修辞作用的正确理解;三是修辞类型的准确判断。从题型来看,既有客观的选择题,也有主观的表达题;从考查的目的来看,注重能力,注重运用,注重主观表述,注重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从取材来看,主要是选择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作为题材。
  高考直接考查修辞方法的题目,因1994年的那道“专家题”(辨析“……跟……一样)太难,被统计数据证明是失败的之后,连续几年都没出现。直到1998年,高考推出了新的题型——仿写两个比喻句;1999年,高考坚持了这一题型。考试实践证明这一题型很好,体现了这一考点的要求。2002年则出现了根据语境判断“对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解说”是否正确的题型。2004年更是出现了具有吸引力的语言运用题——对联仿写。从近几年的全国卷和自主命题的省市卷来看,本考点常常与句子的“仿写、扩写、改写”以及语言的“简明、连贯”、“句式变换”等结合在一起考查,根据要求恰当地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今后高考将会更加突出语言操作的实用性,扩充语言运用的考核题目,有关修辞的考查,将会更加突出这方面的试题。作为教育大省的湖北,一定会借鉴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的成熟做法,结合本省的地域特色,命制出既能体现本考点的精神、又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来。依愚见,对联当属首选。
  根据上述特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正因为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和辞趣的积极修辞,而且还包括了追求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隐秘的消极修辞,故而我们在复习这一考点时,还要注意其范围的广阔性与内容的全面性,注重修辞的语言、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平时阅读、练笔时,要具有“大修辞”观,破除把大量的精力投放到各种修辞方法的单纯辨析上的片面性,要在阅读中体会修辞的妙处,多吟诵名篇巨著中的精彩修辞,多体会其表达作用。对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优美文句,应认真感知,可摘抄可辨析,以作日后所用的“储料”。写作中,要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比较熟悉地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此其一。
  其二,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起来。尽管语法、逻辑、修辞三者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管辖范围不同,但其研究立足于语言的表达运用这一领域却是相同的。平常说话、写文章,首先语言要通顺、正确,然后才能求好,追求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
  (二)提升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写得好,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想得好。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或拟人句,并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与拟人手法,也不是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或拟体。故而,要提高修辞的理解运用能力,关键是要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提高其联想、想象能力。
  (三)熟悉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提出的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在理解其特点、形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