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一面映照周朝婚俗的镜子

作者:任青天




  高三册语文课本中的《卫风·氓》是一首非常古老的弃妇诗。通过对它的探赜索隐,我们将能够透过悠久历史的迷雾,管窥周朝时期人们丰富的婚恋文化之一斑。
  
  古风犹存的恋爱方式
  周朝奴隶主阶级的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的仪式演变而来的。原始社会的一些习惯风俗在周朝尚有遗存,诸如女子地位较高,自由婚恋还较普遍这些事实,都是这一点的体现。因此,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受到的钳制还没有封建制度确立并成熟后的朝代那样严厉。这一时期的恋爱方式,从大的方面讲,基本上有两类:自由恋爱或他人撮合。《氓》中男女主人公的恋爱方式是哪一类呢?且看女主人公追忆的一段前尘往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女子的叙述,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是“氓”主动大胆地向她示爱,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不仅如此,从“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来看,女主人公与氓还是青梅竹马,从小就已经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这一时期的青年男女由对异性的审美而到心灵的触动,从而相互深深吸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事例,在《诗经》里多有出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周南·关雎》赫然放在《诗经》开篇第一首的位置上,颇能说明问题。另一首诗《陈风·东门之池》与《关雎》异曲同工,俱为男子思慕意中人的心声。而怀春女子思慕男子之诗,在《诗经》中亦多见。《郑风·子衿》、《郑风·溱洧》等篇即属此类。这些自由恋爱的恋人们有时还私赠情物,以表心志,并形之于歌咏。“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相赠的情物中寄寓的感情是多么美好而深厚啊。
  
  “士”婚礼中的占卜与媒妁
  周朝的婚姻习俗发展得十分成熟,这在婚礼的过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不同等级层次的社会成员的婚礼在一些关键环节上是有差异的。《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士”的规范化的婚姻应当通过的“六礼”:(1)纳采,即男方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求婚;(2)问名,即男方请媒人询问女子姓名、生辰,卜于宗庙,请示吉凶;(3)纳吉,即卜得吉兆后即定婚姻;(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使人送聘礼到女家;(5)请期,即商请女方择定婚期;(6)亲迎,即在结婚当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令人注意的是婚礼中的步骤“问名”和“纳吉”,都包含了上古占卜的仪式。这种占卜仪式是周朝人的宗教观念、尊祖敬天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婚礼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氓》中就曾形象地提到结婚要事先占卜,“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向至高无上而又神秘莫测的鬼神请示吉凶,卜无凶兆,这样婚姻才得以顺利进行。
  另外,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作用也值得重视,“纳采”中即有媒人参与,没有媒人则“六礼”无从进行。“媒”是中国特有的婚姻风俗的产物,远在西周已经产生了媒约风俗。春秋时期的婚姻缔结,“媒”已经普遍介入。《豳风·伐柯》中说:“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媒”已经是婚姻中社会化了的规范,没有媒人,便难以成就婚姻,媒人是婚姻过程中使婚姻具有合理性的一个重要的牵线人和见证人。“媒”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氓》中的男女主人公虽然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但想要成婚诚非易事。“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主要原因,就是氓未聘得良媒,因而《氓》中的女主人公不敢也不愿仓促草率地嫁给他。因为谁若无“媒”而自行成婚,便会被视为叛逆行为,为社会所不耻。而一旦聘得了媒人,“请期”、“亲迎”等仪式即可举行,所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有情人便可终成眷属。诗歌《氓》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缔结婚姻的形式,诚为难能可贵。直至现代,在一些地区,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见周朝婚俗的流风遗韵。
  
  婚姻的流弊——出现“弃妇”
  当氓变心以后,女主人公想起以前的情意与誓言,发出了“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愤怒呼声,感情决绝而强烈。要深入地理解被弃女子的感情,尚需关注周代婚姻的解除制度。周朝婚姻解除的决定权操纵在男方手里,《仪礼·丧服》中即载有“七出三不去”制度。所谓“三不去”,即已婚妇女在三种情况下,可以不被夫家休弃。“三不去”的设立,对于男方滥用“七出”权利任意去妻作了一定的限制。“三不去”内容之一是:“前贫贱后富贵,不去。”按诗中内容来看,诗中女主人公应在此“不去”之列,她曾追述自己婚后不幸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为人妻后,生活清苦,辛勤劳作,在她的操持下,家境才得以好转,而丈夫竟对她很凶暴了。不当“去”而终遭“弃”,面对这种置婚姻礼仪于不顾的野蛮行为,追忆往昔,人何以堪!其心境之悲哀、怨愤、凄凉、痛苦,足以打动人心。
  《氓》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诗经》中颇多弃妇诗,而弃妇诗的多见,绝非偶然。这与那时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男权制时代,男性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力量,导致女子依附地位的产生有关。《氓》中弃妇的悲哀,不仅是个人的悲哀,而且是男权制社会里所有弃妇的共同悲哀!
  一首《卫风·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周朝社会的婚恋风俗,倘若教师在教学古诗歌时,能带领学生一起领略其中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对于语文的课堂教学将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