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中学生经典阅读障碍成因探微

作者:董泽华




  “经典阅读”遭遇“地下阅读”的围堵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为青少年读者辩解,言辞似显偏激。然而,“黄金放错地方就不一定是宝贝”,经典阅读同样存在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现实问题。笔者从二十年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青少年在经典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适合”、“适当”、“适用”等方面的障碍亟待正视。
  
  经典:缺乏适合的时代内容
  阅读是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精神发育的重要方式。不可否认,经典具有跨越时空的精神辐射力,然而中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要他们与精神大师对话,首先面临着是否有共同话题、共同生活背景及共同的情感基础等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不少经典都是作者在对时代生活有了“刻骨铭心”感受后的“忧愤”之作,要让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与之“共鸣”似乎也勉为其难。阅读经典过程中恍若隔世的感受使他们失去了与经典“联姻”的“共同语言”,隔靴搔痒的阅读感觉让他们难以发出心灵撞击的“火花”,更难产生精神领域应有的“共鸣”效应。
  应该说,经典书是呆板凝滞的,而人是生成灵动的,即使经典书籍再好,不能与学生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出思想的火花,这种刻舟求剑式的经典阅读也是有悖阅读规律的。
  
  教师:缺少适当的指导方法
  长期以来,在经典阅读问题上,人们往往满足于含糊地告诉青少年经典“是什么”,“有哪些”,将若干“书单”一开了之,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去按图索骥。而对如何开展阅读的方法指导上往往显得理屈辞穷。他们“或缺席:根据是没有把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引导学生阅读应该读的好书当作自己的责任;或缺招:很少提供可操作性阅读方法,使学生难以进行有思考、有策略、有效果的阅读指导;或缺品:指导的品位不高,可持续性差,离提高素质与应对考试的‘双赢’目标较远”(参见杨咏梅与吴平安《阅读指导“三缺”是个坎》)。学生因经典博大精深的权威性望而却步,教师面对曲高和寡的阅读现实,又很难降低经典设置的太高的门槛,也无法提供有坡度的台阶。同时,经典同样存在着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问题,如《三国演义》中争斗心机重重,人世险象环生;《水浒传》多侠义之士,崇尚将争端诉诸武力;《红楼梦》凄婉的情爱与艰深的语言表达,等等,这些也都已成为教师与家长让中学生开展经典阅读的疑虑和隐患。青少年在缺乏辨别能力的情况下,教师的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果简单地要求他们“该读经典”,或粗暴地禁止“地下阅读”,则会导致师生双方阅读目标上背离、情感沟通上的隔阂以及交流渠道上的阻塞。
  对学生经典阅读的困难多作些了解,对阅读现状多作些分析,对阅读的热点与盲点多作些理性思考,才能积极有效地消除经典阅读的障碍,掌握指导发言的主动权,从而有效地构建指导者与阅读者对话的平台。
  
  学生:追求适用的阅读现状
  成因复杂、难以根治的应试综合症在中学生阅读心理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课外阅读问题上更得到了最直接的反映。经典阅读效果的显现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滞后性,这与应试教育目标达成所需的急功近利的实用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只重视课本,只关注考点,视一切课外书均为“另类”的家长、教师的眼光逼迫下,即使有“异类”学生打点儿经典的主意,也只能与消享“快餐文化”的学生一起成为“地下阅读者”,在这一点上,“经典阅读”与所谓的“地下阅读”恐怕遭遇的是同样的厄运。经典多为大师之说,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艺术技法娴熟圆润,语言也堪称典范,要修如此功夫,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曲高和寡,敬而远之,使多数中学生与经典保持相应的距离。面对考纲圈定的若干知识考点,经典阅读再好,也难取得经过反复训练即可达成考试目标的效果;经典阅读再多,修得的素养再高,也难以抑制在高考中取得“致命”分数的诱惑。更何况,阅读经典又有所得的过程确似淘金者千冲万涮的长期积淀过程,更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玩味、领悟的漫长过程;加之经典作品动辄洋洋洒洒数十万言,而“时间就是分数,分数决定命运”,要在中学生“精细化”程度很高的作息时间缝隙中塞进偌大的经典,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家长的围追堵截,中学生对经典说“爱”不能,欲读还休,最终忍痛割爱是理所当然:“先闯高考关,再找机会读经典”已成为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状态和明智务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