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我的作文教学思路

作者:彭 洲




  新课标关于学生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不难发现,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应有整体思路,要循序渐进。正是改变过去教学中的弊端与不足的大好时机。根据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做到有序、有方、有效。
  
  一、活而有序
  
  中学生作文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较强,需要教师在训练时必须有顺序、有计划的进行,如果杂乱无章,无主题、无目的,结果只会事倍功半。而“活”,就是在大的教学原则下,采用灵活的方法、鲜活的材料、活泼的形式,达到有序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作文的基本功。
  在教学实践中,按照高尔基说的:“必须知道创作技巧,懂得一种工作的技巧,也就懂得这一工作本身。”我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活”上做足文章。从部分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从开头到结尾,从语段训练到整篇文章训练,机动灵活,便于操作,学生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例如,有的学生写文章不会开头,要么重复累赘,要么离题万里。针对这种状况,我专门设计了几个题目给学生做专项训练,并给他们总结归纳了几种常见的开头形式,学生受益匪浅。有的学生写记叙文缺乏生动的描写,一味平铺直叙,我就经常灵活地指定某个东西、某个人、某个动作或某一心理,让学生用一段话进行具体描绘,时间一长,学生们写景状物的功夫便上了一层楼。这一个个语段专项训练,犹如构筑大楼的一块块基石,把这些基石奠牢了,盖起房子来就比较省力了,接下来的整篇文章的训练便水到渠成了。
  对于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我在不打破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下,灵活地有所侧重的进行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和写作能力。高一年级主要以记叙文写作为主,其他文体为辅,学生便容易接受。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和思想认识的成熟,在高二学年便转向以训练议论文为主,其他文体为辅,形成一个自然的过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计划、有条理、有次序地进行作文教学与“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活”则要体现艺术性、针对性,不可“活”得无边无际,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新而有方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新”,就是指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有效的方法、新的教学形式。我在作文教学中创新的第一点,就是让听说读写并驾齐驱,不厚此薄彼,不谁主谁次。听说读写一体化是作文教学素质化的根本要求;离开“听”“说”“读”,光谈“写”是空洞的,不科学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仰仗“听”“说”“读”的积累,因此,作文教学的开展是离不开“听”“说”“读”的训练的。
  听,是用耳朵“读”;说,是用嘴巴“写”;听说实际是读写的变式。我坚持课前五分钟的听说训练,每天一位学生上前演讲,台下其他同学听后可发表自己的见解。读是写的基础,以读可以促写。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学生而言,强调读,正是为作文做铺垫,没有读的积累,哪来文笔增华?为此,我经常挤出时间专门做阅读课,或学生自备文学读物,或上阅览室,或由教师荐读各类作品,形式不一,大大激发了学生听说读的欲望和创作热情,初步实现了作文质的飞跃。
  我在作文教学中创新的第二点就是让学生自己做主,自己命题,自己写作,自己修改,这样平等互动,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作文教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文色彩。旧有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评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自觉的产生了“只管写完就行了,其他工作都是老师的”的依赖心理,教和学出现脱节,也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只有打破这一旧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出一种新的训练体式,才能为枯燥乏味的作文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我尝试着让学生自主完成这一系列程序,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定夺作文命题、立意、体裁、字数等内容,然后各成员都动笔完成习作。接着,小组内交换评改;最后,各小组推荐部分好文章在全班开展交流。经过这一番训练,学生们个个不仅会写文章,也成了品评他人文章的高手,从而提高了全班的写作水平。
  
  三、真而有效
  
  “真”指的是真诚、真挚、真实,是情感方面的问题,而真心、真理则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思想,从德育入手,用真诚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写作中正确的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表现真诚、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提到“文以情动人”、“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等等。文章的思想是灵魂,感情可谓之为“灵气”。没有感情的文章不能称之为好文章。因此,要让学生写好文章,用真情真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感情,便成为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真诚”、“真善美”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用真心感受生活,用真情描绘生活,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感情的概括上。这种概括愈广泛就愈有典型意义,就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逐步达到“看山似山,看山不似山”的境界,在写作中就能呼之欲出、顺手拈来,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一言以蔽之,真而有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要长期坚持,长抓不懈,就能大大增加作文训练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