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从写作的本质看作文教学的改革

作者:杨邦俊




  学生作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接受任务,到动笔完稿的过程。从本质上考察,写作是人的一种生命实践形式,是情感长期作用的结果,需要借助特定的语境才能完成。
  1、写作是人的生命实践形式。写作,就其实质而言是思想的生产过程,思想的生产源自对宇宙本原、生命奥义,即天道、物道、人道的觉知。然而人世间的种种“道”又不是赤裸裸地显现出来的,往往借助一定的人、事、物来反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人们要于恍惚窈冥的物象中搏见道之精义,必须化身为物,委身与事,与物事同构,以促成本体意义的看,伴随着宇宙的运动,生命的流转,在物彰事显之中,觉妙奥,知幽微。这一过程是以生命耗损为代价的,思想的形成诚如春蚕吐丝结茧,由生命化解而来,伴随生命实践而实现。因此,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生命实践形式,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动笔写的过程,而应追溯到一个人在世上生存,进行相关生命活动的人生历程。
  2、写作是情感作用的结果。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里钟氏所描述的情境就是后人所称的写作发生过程。在钟嵘看来,使人“形诸舞咏”的前提条件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且还要“感荡心灵”,“摇荡性情”。感物起情,因情而作,写诗为文古今皆然,因此,从本源上推究,写作又是一种情感作用形式。人生在世大凡都有一种本原性的生存意向,即对现世的爱或恐惧,一方面,人们把这种原始的生存情感,演化成种种复杂的情绪投射到现世之中,让世界成为有情的世界,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地方,这样世界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审美面目,才具有了世界性,才成为可评价的对象;另一方面,人生活在这个世上无时无刻不在对现世的事物进行反观内省,依据自己的是非标准和好恶对其予以评判和臧否,产生相应的感情倾向,引发相关的思想活动。人与世界的这种情感互动作用是写作赖以发生的基础。当现世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快慰等感情倾向时,主体身上就会爆发一种激烈的情绪,对心仪的事物,歌以咏之,文以道之;当现世的事物激起人们恐惧、愤懑的感情倾向时,人们也会产生一种激烈的情绪,物不平则鸣,口以诛之,笔以伐之。真正的写作都是这种情感作用的结果。
  3、写作需要特定的语境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写作一般要经历前发生期和后完成期两个时期,前者是人们体验生活、积累感情、孕育思想的时期,后者是形成思想、构思立意、写出文本的时期。写作离不开生活体验和感情积累,但并不是所有的体验和积累都能写出作文,生活体验只有借助一定的时机,遇有成熟的语境才能最终写出作文,因此,写作又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完成的,是一种语境生成形式。所谓语境,是写作赖以发生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总和。既指文本内部的上下文关系,又指影响写作发生的外部环境和背景。成熟的语境犹如一个巨大的共时器,这个共时器具有巨大的能量,不但能吸引现实发生的所有事件,而且能够借助因果关联把历史上发生的与本次写作有关的所有事件调集到一起,将其置于同一时间“界面”来观审,文章的构思立意就在这一时刻爆发生成。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写作语境,促使学生爆发写作的灵感。
  长期以来,人们对写作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学生思想认识形成的过程缺乏科学的研究,写作教学大都停留在一般“写法”指导上,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必须遵循写作的本质规律,从根本上改革。
  让学生在生命的实践中酝酿佳作。以往作文训练过程大致包括以下阶段:命题——写法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评讲。作文训练事实上停留在文法和句法训练阶段,没有关注写作过程中体验生活这一根本环节。当前作文教学改革,需要在重视语言表达和文法训练的同时,增设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环节。⑴开放作文的时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重视培养学生对现实中有写作价值的素材和素材所包含的深刻主题的参悟能力,增强学生写作所需要的敏感力;作文训练要开放时空,将以往的课堂限时作文,变为“课内发动——课外体验——课内指导——课外完成”的开放性写作,一篇作文的写作周期可以由以往的90分钟,增至一周,甚至数周。⑵强化原创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要训练学生设身体验的技能,教会学生把自身置于现实和历史的事件之中,作一种超时空的观照,从中感悟到某些深刻的命意和重大的主题,培养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能力,提高感悟水平。以往学生写作多为同一素材反复使用的同构作文,或在同一构思上附着不同素材的宿构作文,这种作文训练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技能,在作文训练的起始阶段非常实用,但它是以丧失学生的创造天赋为代价的,长期这样训练,将严重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作文教学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直接从生活中取材,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创意来写作,以培养学生的原创意识和创新能力。⑶放宽写作的限制,扩展学生的生活面。以往写作训练设定话题,限定题目,锁定素材,每次作文学生都在非常狭窄的思维空间中苦苦挣扎,思想遭到禁锢,很难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作文教学改革需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原则上只为学生制定写作训练的目标和指明写作训练的方向,具体怎么做,怎样“走”,让学生自己决定。要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与外界的联系,教会学生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来获取信息,拓展自己的生活面。
  让学生在情感的作用下催生佳作。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基本上忽略了情感在写作中的作用,更谈不上对学生情感的有效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重视情感因素在写作中的作用,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⑴帮助学生培养感情。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爱和恨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情,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产生这两种感情的生理基础。现实中,当一个人遇到美好的事物时往往能产生一种愉悦的感情,当人遭到凌辱、攻击等丑恶的事情时则会产生一种痛苦的感情,这些感情,在后续的生活中经过蓄积和不断强化就会引发出爱和恨的感情倾向。爱和恨这两种感情储藏着巨大的能量,能够激活人的思维,引发剧烈的思想活动,从而催生出佳作。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度地观审,多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从民族、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来感知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引发爱憎情绪,逐步发展成写作所需要的激情。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每一次生活体验,从平常的喜怒哀乐中获取促进人的思想活动的原始动力。每个人,每天在生活中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情,其间很多事情都能碰出感情的火花,教师要引导学生珍惜每一次感情体验,经常带着这些情感回味和思考,借以培植感情。⑵帮助学生积累感情。写作需要借助情感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能引发写作,能够引发写作的情感要么来势凶猛,要么在后续的生活中逐步得以强化。人们在生活中因某一原因产生某种情绪,这种情绪只有经过不断酝酿,发展成充溢于所有被关注的事物之间,并足以让其动起来的激情,写作才会发生。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一点一滴的感情,让其在长期的蓄积中酝酿,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⑶点燃学生情感的烈焰。情感的持续作用形成足以爆发写作的激情以后,还需要遇到来自外界的某种刺激或诉求,现实的写作活动才会发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各种情绪,引导学生积累感情,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制造”契机,“点燃”学生情感的烈焰,促使情感爆发,助其完成最终的写作活动。
  让学生在成熟的语境中完成佳作。写作需要成熟的语境,而学生作文的语境又异常复杂,创建适合学生写作的语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写作不同于成人的写作,学生作文多是在课堂或考场上完成的,写作的任务多是借助作文题目来获取的,因此,优化写作环境需要从以下最基本的方面做起。⑴改良命题形式。以往学生作文多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对学生思维的限定,要么太死,要么太实,要么太虚。为了改变作文命题的这些缺陷,我们提倡一种虚拟化的情境作文。这种作文的基本做法是:教师从现实中截取有写作价值的生活内容,借助影视或文本,采用虚拟化的手法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力把学生带入这种虚拟的生活时空之中,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这种环境中自由地运思写作。它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虚拟化的手法,把学生带进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写作。⑵优化教学课堂。以往作文教学的课堂多在教室,现在可以把作文课堂搬到现实生活中去。原来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多凭实地考察,对生活的认识多靠老师口头讲解,现在可以借助文字描述来引发学生想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现实生活以生动的形式“复制”出来,引导学生反复观感,提高感悟和体验的质量。总之,可以通过很多手段变换题设的呈现形式,提高作文课堂的质量,促发学生写好作文。(3)改善外部环境。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用机会,创设各种情境,改善学生写作的外部环境,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由写作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促使学生写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