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借助对句理解文言词语

作者:蒋海鸥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句中“长”字的读音,课下注释注作“zhǎng”,解释作“生长”。《教师教学用书》的“补充注释”里还作出这样的说明:“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是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上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较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对于此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首先,由“固其根本”与树是否存活生长有关就断定解作“生长”就让人费解,难道与树木能否长得高大就无关吗?其实,树木长得高大,正是茁壮健康成长的标志,而“固其根本”是其长得高大的必要的前提。从这个角度说,读“cháng”不也可以吗?至于用“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这种说法来否定读“cháng”,那就更站不住脚了,它完全混淆了句中判断的关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固其根本”是“木之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其实,要辨清它的读音和词义并不难,只要辨明它的词性就可以了。在文言文中,对句是很常见的,上下对句往往结构相同,对句间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也相同或相近。结合课文来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就是一组很严整的排比句,三个分句内部的关系相同,相对应的短语的结构相同,相对应的词语的词性也是相同的(如“求”、“欲”、“思”都是动词,“固”、“浚”、“积”都是动词,“根本”“泉源”“德义”都是并列结构的名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长”与“远”“安”一样,都应是形容词,“长”应是“高大”之意,读作“cháng”,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高者挂罥长林梢”中“长”音义相同。
  由此我又想到了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离骚》一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关于“纯粹”一词,课下注释是这样的:“纯粹,这里指美德。”说得很模糊,到底是名词“美德”呢,还是形容词“美德怎么样”呢?先看看专家的看法:马茂元编著的《楚辞选》注作“公正无私的君德”,是名词;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作“德行精美无疵”,认为是形容词;夏征农主编的《辞海》中有“德行完美无缺”的义项,所引的例句就有课文中的这句话。看来也是莫衷一是。我们还是看看下文吧,在后面不远处还有两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句式是相似的。相同位置的“耿介”是形容词,光明正大的意思;“昌被”是“放肆妄行”的意思,也是形容词。由此,我们推断文中的“纯粹”应是形容词,是“品德完美无缺”的意思。况且,根据整个句子的意思,这样翻译也更通顺。
  以上是教材中课下注释值得商榷的两处,其实,对句在文言中是极普遍的现象,在理解句子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对句理解一些疑难词语的意思,是一常用、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对于“颠”字有些学生感到疑惑。其实“颠”和“中”一样,都是表方位的名词。“颠”应是“巅”字的通假,“树颠”就是树顶、树梢的意思。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因”常用作虚词,出现在这里学生理解上有困难,但只要认识到“蒙故业,因遗策”是对句,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蒙”是动词,“继承”的意思,“因”也应是动词,结合“因袭”、“陈陈相因”等词语,作出“沿用、沿袭”的推断,应不是难事。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这里的“辞”字不好理解,各种教辅资料也说法不一,教师讲课也往往随着注释一带而过。其实这是一个很严整的对句。“大行、大礼指大关节目,细谨、小让指细枝末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根据上下句的关系,“辞”应是动词,意思与“顾”(顾忌)相近,结合常见的义项,当是由“言辞”引申来的“讲究”之意。
  虚词也是如此。
  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
  第一个“之”字,有些学生喜欢理解成定语后置的标志,把“当神器之重”译作“掌握重要的皇权”,但稍加思考,便不难发现其错误,因为“域中之大”是无论如何也作不出类似的解释的,况且又有《老子》的“四大”之说呢?所以两个“之”字的用法相同,都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
  5、“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以”用作目的以外的连词见得比较少,教师可以结合对句,让学生知道“以”和“而”一样,作为连词,它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关系。课文中就是二者交错运用,来避免重复,达到一种既整齐和谐又错落有致的效果的。
  结合对句理解词语的词义,是根据文言特点而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要善于鉴别对句,要注意对句是否严整,要注意整齐中的变化,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语法知识等等,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