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思路

作者:左松良




  [设计意图]
  《邹忌讽齐王纳谏》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我抓住一个“思”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思”之除蔽;二、“思”之讽谏;三、“思”之验证。
  [设计实施]
  
  一、“思”之除蔽
  
  [问题]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是设置的“障碍”,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动脑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以引导学生讨论。)
  [明确]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②“思”受蔽过程,首思的应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亦是个障碍)。
  我们不妨设想,如孰视徐公,确实美于徐公,窥镜而自视亦美于徐公,你想他有必要暮寝而思吗?“暮寝而思”,就等于今人所说“过电影”(焦裕禄语),说明邹忌头脑清醒,重视客观事实。前面说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就可窥其一斑。你看他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这才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要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应是首思的内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并未见诸于文字,这正是作者用笔经济的地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捉摸所以对自己过誉,或偏爱,不愿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这应是次思的内容。至此邹忌豁然顿悟,终于得出“私、畏、求”的结论,从而除蔽,这应是“思”的原因。这样的思路无疑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
  
  二、“思”之讽谏
  
  [问题]: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这里亦设一个障碍,学生往往会简单地回答:是的)。
  [明确]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于是,他由近及远,由家庭私事推及到国家大事,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除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除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设喻的方法去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方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了。
  2、第二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邹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劝说齐王除蔽纳谏。在方式上讲是设喻论证,在逻辑上是使用了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都扣紧了“私”、“畏”、“求”三个方面。
  3、既然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继续和深入,为什么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明确]①避免行文上的重复;②设置悬念。
  
  三、“思”之验证
  
  [问题]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他怎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齐王回答曰“善”,齐王对邹忌的一席话表示肯定和赞赏。由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由于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悬赏分为三等。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作了一番研究分析的。
  ②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政治修明,国力强盛,威望益隆,这就是纳谏对外产生的影响。国外尚且如此,国内如何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详写国外的反映,国内则不着点墨,其处理之巧妙,其笔墨之经济,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
  3、第三段写齐王纳谏,第四段写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此处亦是“障碍”)
  [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设喻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是邹忌的高明之处。这里虽未写一个“思”字,却与“思”密切相关,因为“战胜于朝廷”的结果,正是邹忌“思”的归宿。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所谓思断意续,以结果验证了“思”的作用的深远和意义的重大。应该说邹忌是齐王纳谏的总导演,而且是一个放手让演员自己去表演的高明的导演。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治学要“深思而慎取”,那么在治家治国方面同样要深思而慎取,邹忌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好的借鉴吗?
  [总评]以一个“思”字串连全文,并围绕“思”来设计问题,就像拎起一串葡萄,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使教学在层次上呈现出一种流动的韵律的美,便于学生思绪顺畅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