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应试对策

作者:狄永兴 金卫华




  文学作品阅读是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阅读,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阅读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观2005年15套高考语文现代文大阅读试题,全是我国现当代作家写的。分析题型,可看出2005年以前试题设计的基本特点是:
  1.每个阅读语段命四个小题,在这四个小题中,对作品词句的理解拟题一个,对内容的理解与归纳拟题一个,对艺术形式的鉴赏拟题一个,对整篇作品的分析评价拟题一个,前三个小题为文字表述题,后一个小题为多项选择题,每个小题还可以分为几个子题。
  2.文字表述题的题型一般以简答题为主,选择题一般为多选题。
  3.试题难度适中,一般难度系数设计为57%。
  4.分值一般为18分。
  2005年从题型设计上看:有7份试卷采用了3+1的命题样式,即3道简答题1道多选题;有6份试题采用了4道简答题的样式;有2份试题采用了5道简答题的样式。从能力考查点来看,主要突出了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要点,评价作者观点,表达技巧作用体会,对文章的整体鉴赏(即多选题)等七个方面的考点的检查。分值也从18分发展到20分甚至22分。
  预计未来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散文阅读仍占主要地位。当然,这并非说散文一种文体控制天下,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试题设计角度、难度系数及分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文学成分、考生显示创造思维的成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2005高考阅卷,通过解剖学生思维过程,我发现学生解题有五大误区:
  1、平时阅读浅尝辄止,缺乏鉴赏意识。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是以情感人,其审美角度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注意欣赏娱乐的一面,不去深入发掘其它方面的文学因素,以致在阅读鉴赏中,找不准审美角度,体味不透作者的匠心所在,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真谛。
  2、重题轻读,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有的考生阅读投入少,做题投入多,1000多字的文学作品,仅用三五分钟草草读上一遍,还没从整体上领会全文的内容和形式,就急于动手做题。结果走了弯路,误时费力,造成误答。
  3、不能准确及时地捕捉文中的重要信息。文学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作品中的一切手法,都是围绕塑造艺术形象这一中心任务服务的,如果不能从整体上着眼理解全文,就不能正确地搜寻文学信息,也就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文学形象,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错题也就在所难免。
  4、不能借助原文中的语词进行表述。有的考生在阅读中只会引用原文作为答案,一旦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就不会间接地引用有关语词进行连缀作答,以致把答案做错。
  5、词汇贫乏,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有的考生在阅读中也大体了解作答内容,就是一时没有恰当的语词表达这个意思,以致造成误答。
  明确了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特点及学生解题误区后,我们也就找到了现代文阅读复习的捷径——回归课本。因为课本所选的课文既具典范性,又具科学性,是一笔很好的现代文阅读财富。所以我们可以挑选出1-5册典范的课文,然后根据文体将其主要归为两大类——小说和散文,然后根据考纲要求进行针对性复习。因为学生平时学课文时总觉得与高考脱节,不知道考查哪些能力点,也不知道怎样去作答,所以复习的大体思路可以如此安排:复习代表篇目——相关链接其他课文——方法、思路探究——迁移训练。现以散文中的抒情散文复习为例,展示复习过程案例。
  1、代表篇目:《故都的秋》。
  2、复习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把握散文思想感情,品味散文语言,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
  3、片段赏析:
  片段一:
  (开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问题: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结尾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开头奠定了写景的感情基调——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统领全篇。结尾升华感情,与开头相照应。
  片段二: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问题1: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色彩”(情绪)?
  明确: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的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
  片段三: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明确: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是运用比喻、对比手法来表现的。文中的这四个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4、相关链接:《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
  5、方法探究:
  (1)①高考中针对文章开头设置的“……有什么作用”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章的开头,不论具体的写法有何不同,但作用往往是或点题,或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或设置悬念,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②高考中针对文章中间内容设置的“……有什么作用”一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中的内容,其作用往往是或过渡、或为下文铺垫、或照应前文、或对比,往往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旨。在理解时,要注意结合题目,考虑它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③针对文章结尾设置的“……有什么作用”一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章的结尾非常重要,其作用往往是或照应题目、开头,或拓宽内容,或总结全文,或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等。
  (2)鉴赏抒情散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学会由“感”入“悟”。作者在散文中表达思想感情,通常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写景、状物、叙事来完成的。阅读时要“披文以入情”,即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由“感”入“悟”。“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或沉淀的结果;“感”得充分,才能“悟”得深透。
  (3)高考中考查散文的表达技巧主要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为主,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天津卷《看树》18题)、对比(北京卷《合欢树》19题)、反复、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有:反衬(全国卷三《张家界》17题)、象征(山东卷《溯源》20题)等。要准确判断运用哪种技巧,有什么好处,必须掌握这几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然后再联系具体文章做答。
  6、迁移训练:
  结构思路:(1)有关开头的:2005年高考中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小题;山东卷《溯源》18小题;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18小题。(2)有关中间的:2004年高考中天津卷《春从心出》第20小题(3)有关结尾的:2005年高考中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第20小题;辽宁卷《切梦刀》第22小题。
  思想感情:全国卷一《一日的春光》14题;辽宁卷《切梦刀》21题。
  表现手法:2005年高考福建卷《日历》第16题“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分析”。湖北卷《土地》第20题“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总的来说,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或景),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或景)等。其次要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另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因此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最好是将高考已考过的选文作为典型练习,作深入的分析。因为高考从选文到命题设计,都是非常考究的,作为解剖典型的“麻雀”,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答题应循序而进,要提出详细审题、准确答题的要求,努力克服答题的随意性,逐渐掌握现代文阅读题解题的规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