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试析《岳阳楼记》的和谐美

作者:邓吉斌




  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境界,也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为艺术珍品,千百年来让读者如饮甘泉,甜美无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蕴含着和谐之美。
  一、立意上,倡导和谐。《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不仅是封建士大夫立身的规范,而且超越时代,也是现代公仆理应做到的,更是创建和谐社会对人民公仆提出的要求。可是,而今这样“先忧后乐”的公仆固然不少,但是先乐后忧、乐而不忧,甚至因求乐而贪墨、而枉法、而残民、而祸国的不是并未绝迹吗?这篇记文一直像火炬一样点亮亿万人心中的希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着精神支持。同时,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与人们崇尚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尽甘来”一脉相承,容易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唤起人们建设美好生活的斗志和决心。
  作品中倡导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是作者理性思考的结果。这种处世以恒的人生态度,既能给成功者以规箴,又能给失利者以慰勉,还包涵了宽容和大度的美德。其崇高内涵能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美化心灵。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这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的。
  二、语言上,体现和谐。作品中的语句讲究节奏和谐与对称,多四字骈句,且音节节奏二二为步,因而产生一种节律之美。从“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诸如此类的句子,比比皆是。其节奏鲜明,读来如诵诗,琅琅上口,意境优美。
  骈句固然工整优美,但作者并未刻意追求其形式,而是根据需要骈散结合。骈句概括凝练,音调铿锵;散句自由平缓,整齐中有错落。加之反问设问变换着句调语气,让音调有高有低,蜿蜒曲折,波澜起伏,如行云流水,抑扬而和谐。
  文中还注意了押韵,如“至若”一段中的几个句尾字“惊”、“顷”、“青”同归一韵。还多处使用了叠音,如“浩浩汤汤”、“霏霏”、“冥冥”、“郁郁青青”……再加上“登斯楼也”、“不以”等等反复使用。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显示出浓重的音韵美。
  语言的协调使用,创造了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所以文章能和谐顺口,悦耳动听,让人感受到音乐之美。
  三、绘图上,讲究和谐。大凡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给人听觉享受,还能让人产生视觉美感。《岳阳楼记》三次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也是向读者展现了三幅图画。作者在绘图中特别讲究和谐之美。
  首先是景物和谐。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把“远山”“长江”“洞庭”几种景物置于一处,境界宏阔。用“衔”“吞”把三者密切的位置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动的画面。“朝晖夕阴”又把时段拉开,写尽湖光山色,给人无尽的遐想。又如绘春景图时,作者把湖作为整个图画的中心,然后向上向下向四周展开,恰如其分安排了有特色的景物。像“天光”、“沙鸥”、“岸芷”、“汀兰”……内容颇丰,且有声有色,形神兼备。这样使得整个画面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其次是色彩和谐。文中绘阴景图时,因“霪雨霏霏”,“日星隐耀”,色彩稍显暗淡。而在绘“岳阳楼之大观”时,就有碧绿的湖水,青色的远山,白浪滚滚的长江,还有金色的朝晖。在描绘“春和景明”时,更是色彩纷呈:蓝天、碧水、黄滩、白鸥、彩鱼、青草、兰花……赤橙黄绿青蓝紫,一色也不曾少。它们相互融洽,和睦相处,各尽所能,共同编织了美丽的图画。就是描绘洞庭月夜图,作者也未忘了让金色出尽风头。几次描写,色彩之鲜明,画面之清晰,景色之美丽,印象之深刻,似乎是一位画师精心调配的杰作。
  四、建构上,追求和谐。《岳阳楼记》在建构上独具匠心,既不落俗套,又合情合理,达到了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统一。作品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开篇,接着顺理成章写了“岳阳楼之大观”。然而22字的“大观”后,却道“前人之述备矣”。让读者感到似乎山穷水尽,穷途末路,难以为文。但是作者笔锋一转,一个“然则”过渡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境界顿开,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妙趣横生。
  接下去,描写一阴一晴的景色,点出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心情。按常理对此略加评析,予以否定,提出己见就可以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偏又生出一个“古仁人”,与迁客骚人形成对比。孰是孰非,让读者公断。当读者还在为“古仁人”的胸怀和抱负赞叹时,接着来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并戛然而止。至此,读者恍然大悟,既明了作者的心迹,又余音绕梁。这种顺理成章而又曲折多变的行文结构,于合理中出新,在和谐中出奇。
  同时,文章各部分因内容不同,选用的表达方式也不同。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融于一文。先叙事带景,又由景生情,达于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入议,点明全篇主旨。环环相扣,协调一致,读来舒服、熨贴。
  总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充满了和谐,充满了美。其和谐之美是远远不能用言语表达彻底的,它需要读者去读,去品,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