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故都的秋》主题探究

作者:周美珍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这是郁达夫在《沉沦》中借主人公之口发出的呐喊,这也是他的心声。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他的《故都的秋》借写故都的秋景,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对故都的秋有多眷恋,表明他对祖国的爱就有多深。在这篇精致的散文中,作者不但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更是传递出他的爱国情愫,一种离乱人心底难以言说的心声——富国强兵,驱逐列强。
  
  一、感时伤怀,抒写悲情
  
  《故都的秋》在表现悲情一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当时由于日寇入侵,中国北方烽烟四起,国家内忧外患,就像杜甫《春望》所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作者辗转回到故都,面对熟悉的一草一木时,更增添了作者的愁绪。古语说:“春女思,秋士悲”,一种自古以来的文人的悲秋情结顿时涌上心头,“秋之入心,愁也”。因此,文章的感情基调始终是悲凉、忧伤的。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悲秋之感油然而生,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所选取的景物是生活中的平常之景,笔下的秋景却给人以落寞之感:独自住在“皇城人海之中的一椽破屋”中,“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感悟“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写出秋天的萧索和冷落,这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所表达的意境是一致的;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秋草,象征着生命的衰竭与凄凉,令人触景伤情:所有的景物都笼罩在“灰沉沉的天底下”,萧条,冷落,使人愁情暗结。作者一共选取了五幅画面: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来表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所选取的颜色也都是冷色调,如白色的芦花、碧绿的天色、青天、蓝朵、灰土、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达夫语)。郁达夫眼中的秋景无不蒙上了时代的阴影,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感情的印迹——孤独、悒郁。
  这是一篇悲秋之作,而作者并非为景写景,为文造情,而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正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道:“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作者将时代的阴影、个人的悲剧融入到秋景之中,这种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其实是作者内心“清、静、悲凉”心境之秋的折射;是北国之秋——不,是当时整个中国“清、静、悲凉”的社会现实的浓缩。
  
  二、语轻情重,悲中含喜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选取北平秋天特有的自然风物来写,弥漫着古都的气息,渗透着作者由衷的喜爱——坐在院中能看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觉得秋高气爽,心清气定;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还有能点缀北国秋天的槐树,特别是“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出了落蕊的柔软、细腻,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再看“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可见,作者对北国的秋雨情有独钟,故都的秋雨清新、缠绵,写出了故都的无限秋韵;特别是写秋果更是流露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赞美:“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称果子成熟时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笔触所及,从院内到屋外,从天上到地上,有声有色,以动衬静,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表达了作者在饱尝故都秋味时的惬意心情。“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主观世界”,这是郁达夫眼中的秋景,一种打上作者主观情感的秋景,作者在描绘故都的秋景时涂抹上了一层灰色、感伤的色调,且悲且喜,悲喜交集。作者将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进行对比,认为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认为江南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认为秋不是名花,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从而表现自己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三、故都之恋,故国之爱
  
  作者对故都北平的挚爱是由来已久的,在与《故都的秋》称为姐妹篇的《北平的四季》中,郁达夫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作者从未在北平久住,但对北平却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在国难深重的当时,郁达夫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可以说,爱国是郁达夫不渝的信仰,是《故都的秋》的最强音。
  海子——一个极富灵性而忧郁的文学天才,在他度过短暂的二十四个春秋后卧轨自尽,像颗流星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消失在人们的惊诧的目光中,只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遗愿;川端康成——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令世人歆羡的文学泰斗,在他度过了七十三个年头后打开了煤气,提早结束了生命,给人们留下了“花未眠”的无限遐思。他们的人生都很不幸,海子是从贫瘠而广袤的大地走来的孤独的魂灵;川端康成幼年父母双亡,之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在他们的人生扉页上赫然写着两个字——孤独。他们的心灵是孤寂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荒芜的,极容易走向极端……
  而郁达夫在他短短四十几个春秋里,身处乱世,饱经忧患,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遭遇妻离子丧、母死兄亡,人生的悲苦,身世的可堪,形成了郁达夫忧郁敏感的特质。“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故里度秋风”,国仇家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自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尽自己的能力作了许多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正因为郁达夫充满爱国热情,爱国成为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才促使他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才使他在遭遇人生的种种不幸和痛苦时没有倒下。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不是矫情,而是作者的真情罄露,既表现了对故都的秋的深切眷恋和向往之情,又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爱国之情,正如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所写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蕴含的真情一样。郁达夫在《写作闲谈》中说过:“法国批评家说,文体像人;中国人说,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情造作的人,在文章里,自然总会流露一点真性情出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也有几十年了,至今经久不衰,成为一代散文名篇,笔者推测,这与它语言的清新、意境的隽永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是分不开的,尤其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故都的秋》奏响了一曲悲凉的颂歌,爱国成为其主旋律,为写秋文章增添了另类的音符,别样的旋律,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