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荷花淀》的传统文化内涵

作者:张云飞




  《荷花淀》是“诗体小说”,全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于诗情画意中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沉淀“传统文化”之景:以“荷花”、“芦苇”和“水”三者构成背景,意象深远。
  
  文中写景着笔不多,给人的感觉却是水接天,天连水,荷香无处不在,苇花无处不飞。《荷花淀》全篇以“荷花”、“芦苇”和“水”三者构成的水乡背景,既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化意象深远的写意画,清新明丽,韵味悠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许是巧合天成,也许是有意为之,构成荷花淀背景的三种景物——荷花、芦苇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典型的意象。荷花,又名莲花,取其谐音是“恋”或“怜”。陶潜的《爱莲说》又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赋予其“花中君子”的高洁。芦苇,古名“蒹葭”。《诗经》中《蒹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圣洁飘忽的芦花,象征着爱情。说到水,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话:“女儿是水做的”,还有“柔情似水”、“上善若水”等等。请看下列画面:
  画面一:月下白洋淀。“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不久,在她的身子下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雪白的云彩上。……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是一幅由小院——广场——小院——大淀构成的长卷,是寻常的生活场景,又是“诗化”的写意图画。开篇就把人引入诗与画的情景,月白风清,女人于小院中一边编席,一边等着丈夫的归来——此景此情,既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期盼,又有“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彻。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安宁。
  画面二:正午淀上风光。“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条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真是“天上有多少云,我就有多少思绪。地上有多少水,我就有多少柔情”,探夫不遇的女人们,不见“伊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心情可不正是那“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画面三:荷花淀。“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来,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原来“伊人”,就在水中央。在莲花莲叶的大淀中,夫妻们意外相逢,共同歼敌,又打了个大胜仗,又了却了心中的思念与牵挂。
  
  二、集中“传统美德”之人:以传统美德集于一身塑造的水生嫂这个典型形象,含蓄深沉。
  
  能干、善良、贤慧而又深明大义的水生嫂,是一个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理想的妇女形象。还有小苇庄的女人们,或乖巧、或直率、或老实、或急躁、或爽快,个性鲜明,与水生嫂形成了恰到好处的映衬。
  l、以传统文化美德塑造的典型形象水生嫂,是“善”和“美”的化身,是人性美的“极致”。
  孙犁在《文集自序》中说:“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他还说:“青年妇女在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及献身精神,更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水生嫂就是作者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精心打造的“这一个”。我们从水生嫂身上,发现那些在日常伦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能干、善良、贤慧,识大体、顾大局,深明大义。月夜编席等待水生归来,水生一回来“站起来要去端饭”,听说水生“明天要到大部队上去”而划破手指,流着眼泪答应“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送夫参军,“偷偷坐在一只船上”去“看看他”,寻夫不遇“羞红着脸告辞出来”,遇到敌船摇进荷花淀,学会了射击配合子弟兵作战……在纷涌的战争风云映衬着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中成长起来的水生嫂,在团结全庄妇女从被动支持丈夫抗日,到自觉组织起来抗击侵略者的过程中,把中华民族“刻苦耐劳、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发挥到了极致,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2、以传统白描手法、对话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传神写照,含蓄深沉,是文体美的典范。
  正是对“人性美”的执着,使作者把带着生命温暖的笔端,伸向纯情而微妙的少妇的心灵。有意无意之间略去了对人物外貌和体态的描写,着重运用白描的手法和对话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含蓄深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成为文体美的典范。像小说的开头一段,有人把它改写成诗: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展现的是一个水晶般透明的世界,天人合一,生命的神经在跃动甜美、宁静的中国情调,令人的灵魂像被清水洗过那么舒服。而“商量探夫”一段对话,丈夫不辞而别上前线,几个女人相聚在水生家与水生嫂商量去探亲,五个女人五句话,忸怩羞涩之态,缠绵牵挂之情,传神写照,跃然纸上:“听说他们还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欲盖弥彰),“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心直口快),“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担心犹豫),“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急躁冒失),“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言不由衷)。
  
  三、弘扬“传统文化”之情:以战争为背景抒写人情,夫妻情、爱国情水乳交融,至纯至美。
  
  战争,是人物活动的大背景。战争打破了家园的宁静,拆散了家庭的亲人,生离死别的关头,正是人的情感升华的时候。《荷花淀》中表现的人情,是“乡土中国方式”的,既符合传统伦理的规范,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使个人感情升华到了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高度,夫妻情、爱国情水乳交融,至纯至美。
  “夫妻话别”是一个经典的场面,其中两句经典的话两个经典的细节,层层递进,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
  首先,听到丈夫述说第一个报名参军,正在织席的水生嫂手指震动了一下,似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低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里有心灵的震颤,这里有震颤后的隐忍,简短的话语中,饱含着似水柔情,言外之意甚多。本是心灵的震颤,表达出来却是嗔怪,表面是表扬,弦外之音却带点嘲讽,而嗔怪和嘲讽又都是深情,而且表达得极有分寸,“哀而不伤”,于隐忍中透出一种大气来。
  后来,水生半夜回来,嘱咐女人三句话,前两句女人都用“嗯”作答。第三句“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拚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忍了大半夜的眼泪听到丈夫的这句话再也忍不住了。水生嘱咐的话中所表现的传统伦理意识,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伦理范围,具有了新的反抗强暴的意义,升华到支持抗战、保卫祖国尊严的境界。
  总之,在孙犁的笔下,生活中极其细致的部分,也充满了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操,善良的情感,美好的情感,在特定的时代,在特定的环境,达到了极致,至纯至美。
  综上所述,《荷花淀》一文,从景物、人物和情感三个方面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内核,既使现代战争题材富有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又使传统文化闪耀着璀璨的现代美的光辉。归根结底,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民族精神的胜利,而民族精神的延续又依赖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这个层面来审视《荷花淀》,其意义就非同寻常了,这或许就是该文真正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