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作者:赵艺阳




  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知识得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在平时狠下工夫,绝不能“临时抱佛脚”。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备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考试大纲》
  
  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编写的《考试大纲》是为了指导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它的编写出版有利于避免考试中的盲目性,实现考试的科学化,也有利于考生备考,减轻不必要的负担。
  可是,由于《考试大纲》只是些条条框框,因此,不少师生认为《考试大纲》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学习研究《考试大纲》的深度可以决定教学的高度。几年来,考纲要求考查的内容稳定,而且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没有改变,甚至可以说今后高考对于能力的考查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所以,我们只要以“纲”教“本”,按“纲”学“本”,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一复习就能抓住根本,以不变应万变。
  
  二、要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
  
  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可以找到命题的“轨迹”,可以“预测”其走向。
  研究高考试卷,应从试卷结构、赋分、题目测试的目标、设题的方式、设问的角度、答案的拟制和评分的标准等方面深入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掌握它的“导向”。
  研究高考试卷,不要热衷于它的“新”或“巧”以及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要把研究的焦点放在试卷的“稳定”性部分上面。
  以2005年高考的福建卷为例,“稳定”主要体现在科技说明文的选文,依然是偏重于高科技知识的介绍,题目的设置仍然侧重于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文言文阅读考查侧重于考查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试题设置的重点仍是放在考查实词的含义、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筛选信息、分析归纳概括内容表达技巧和翻译上。现代文阅读的题型设置基本保持原来的风格,着重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筛选、提取、归纳、整合、分析、概括信息和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等能力,尤其是最后一道题,依然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加强测试对文本深层次的解读。至于作文,从内容上看,往往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要求联系实际写真情实感,以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的考查为重点。
  
  三、要抓住根本,摒弃重做题轻读书的做法
  
  所谓“根本”就是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因为《考试大纲》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的。可见,《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精神完全可以落实在课本教学中,“大纲”是抽象的,而“课本”则是具体的,真正下点苦功按纲教本,依纲学本,是完全可以扎实双基,提高语文能力的。
  不少教师和学生非常热衷于大搞题海战术,以为量的积累能引起质的飞跃,甚至寄希望于同高考试题“撞车”;或者因对铺天盖地的复习资料失去鉴别力,觉得这也好那也好,于是不加选择的统统“拿来”。可如此,题是做多了,却大大减少了读书的时间,也浪费了时间。其实,这样囫囵吞枣,昏天黑地地做题,对提高语文能力并没有什么大作用。只有广泛阅读,读字词、读课文、读文章、读课外书,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积累丰富的知识,才能真正获得语文能力。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道理。
  高考试题除默写外,其余一般都不会考虑“直接”从课文中选材,因此,有的老师和学生就错误地认为,高考是不考课本的,于是就将教材晾在一边,甚至有些学校竟然把第五、六册的教材弃而不教,直接进入所谓的语文总复习。的确,从高考的试题看大部分是来自课外,表面上结合教材的似乎很少,但并不等于说教材就没有什么用了。我们只要认真分析一下高考试题,就会发现高考试题几乎可以依靠中学教材的知识来解决。当然,复习时使用课文,不要只限于“基本篇目”,“基本篇目”对高考命题并没有制约作用。只是,我们选择的课文要有训练的价值,而且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突出其中的一两点落实训练,千万不要面面俱到。
  
  四、要抓住重点,摒弃重语基轻作文的思想
  
  什么是语文备考的重点?那就是作文。尤其是2005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赋分提高到70分,可见,重视并努力提高作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有相当多的老师和学生认为,语文基础知识虽多而难,但复习起来容易操作,复习起来心里感到踏实,复习的效果快而且明显;而作文训练起来却往往不好把握,也没有语基复习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使是多写几篇作文,也不见得就一定能提高作文水平,可以多得几分。因此,他们就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语基的复习上,而不愿进行作文的训练。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可以说,教师轻视作文的复习,是对学生的前途不负责;学生轻视作文的复习,是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
  的确,作文复习比较难以把握,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我们可以先从《考试大纲》的研究入手,明确高考作文的要求;再研究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把握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训练,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地说,作文复习的重点要放在提高认识水平和语文表达能力上。我们可以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作为例子,检测能否运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问题,能否选取新的角度作文。同时,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优秀作文作为参考,品味体会其成功之处。还可以做一些分解性的作文练习,如拟题的训练,开头和结尾的训练,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训练等。特别要重视想象和联想的训练,没有想象,没有艺术加工,作文就不是作文。一句话,就是要让自己的思维和表达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最佳作文状态。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作文的时间一定要保证。科学安排答题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要强调学生必须有一个钟头左右的时间作文才不失正确之道。
  
  五、要精选练习,有效使用,举一反三
  
  适当进行一些练习是非常必要的。但要清楚,练习要有序地穿插在复习计划之中,以计划带练习,千万不要让练习来代替复习。
  高考复习并没有唯一的权威性的练习,各地各校都是各显神通,各取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重视选好编好用好练习,尤其是选编练习更为重要,要从鱼龙混杂的各种复习资料中反复比较选择,挑选出最好的练习供学生使用。
  使用练习,要重视分类的练习,以求把握规律,提高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使用练习,还要弄清练习的测试目标,立意、设问的角度,误区的设置和走出误区的办法,解题的思路尤其要讲清讲明。练习教学要与平时教学一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切实得到操练;老师绝不能搞包办代替,“满堂灌”一定要“下岗”。
  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强调自己“练”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不要被动地等待老师讲答案时才记答案。对做错了的练习,要有“知其所以然”的思想,要认真做好记录,以免重蹈覆辙。
  
  六、要明确几个原则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不要停留在以前机械的客观题作答上,要把注意力转向主观能力的考查上。从2005年高考福建卷看,它侧重于实用性、开放性的考查,如18题拟新闻导语,19题写对联,20题介绍人物,还有17题考查病句和成语的辨析修改都体现了这个特点。尤其是20题介绍人物,既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答题的个性和创造性。
  2、古诗文阅读要着眼于课本,然后向课外延伸。文言文阅读要调动平时的积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从整体上切入读懂文言内容。要特别强调把握文言文中的人、事和理,了解文言文中写了哪些人,彼此有何关系;或写了几件事,彼此有何联系;或围绕人和事说明什么道理。文言翻译,一般要直译,要重视关键词的落实。古诗鉴赏要结合标题、作者,尤其是注释来解读。值得注意的是古诗鉴赏设置的题目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解题的基础都是理解全诗。
  3、现代文阅读要重视对语意的把握,对信息的筛选,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进行推断想象和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把握语意就是考查文本的重要词句,不仅要了解它的表层意思,还要弄清其深层含义。回答这类题目,必须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即“以文解文”的思路,这是理解词句意义最根本的方法。筛选信息要结合文本和题目,培养学生提取文本的关键词句、基本内容和题目的要点等。归纳概括有三种情况,摘抄原文,分析整合信息和用自己的话回答。推断想象是用已知推出未知,基本点仍然要找出文本依据。鉴赏评价主要有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特色和分析表达技巧。现代文阅读解题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整体感知读文本,逐题解答明所问,找出要点圈区域,筛选过滤再综合,胸有成竹规范答。值得注意的是,散文阅读要作为训练的一个重点。
  4、作文不能只停留在话题作文的训练上。话题作文所呈现的开放性,的确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鲜明特色。但要清楚,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话题作文也是如此,2005年的高考作文就证明了这个道理。因此,要全面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要重视开放式的作文形式,让学生写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自由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体验、感情体验和审美体验等。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的训练,即训练学生多角度的构思、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多层面的挖掘和辩证分析。
  *作者系福建省安溪县第一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