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例说

作者:刘国成




  我们领略过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胆的夸张,诵读过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神奇的比喻,惊叹过郭沫若的“你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奇景的创设。与其说这些作品不朽,不如说这些作品因惊人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而不朽。那么,何以丰富、何以惊人呢?绘画可以说是对想象和联想的一次较好的尝试,我们可以通过对画的欣赏与领悟,去认取联想与想象这把金钥匙,从而打开思路,扩展笔墨,走向作文和作品欣赏的新天地。例如:
  “深山藏古寺”,这是宋代皇帝赵佶(徽宗)亲自出的画题,是用来选拔高材生的。“踏花归来马蹄香”也是绘画中久负盛名的作品。那么,这两幅画的画面内容是什么呢?
  前者有:山 (树) 古寺
  后者有:花 马 花香
  用意很明显,不在于考谁为画的主体,色调浓淡如何调制,而在于领会作者的匠心,把看不见的古寺,即“藏”,闻不到的花香,即“香气”画出来,这才把握住了出题人的意图,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善于想象和联想。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画体(表象)——新形象 想象
  山(树)古寺——————和尚
  花 马 马蹄香————蜂蜜
  此—————————彼联想
  不难看出,从对画体即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是借助于想象,而由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即由此及彼,并反映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则是借助于联想。两者的共同点是由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的心理过程,不同点是联想是从有到有,想象是从无到有;联想重在“联”,想象重在“象”,是“想”的结果。
  我们该如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呢?
  首先,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换言之,就是利用生活见闻,超越时空,突破生活限制,大胆虚构。通过超现实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生活单薄,思想贫乏,不善于观察,不长于想象和联想,对写作与欣赏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是先天的不足,也是最大不幸。”(北大:刘锡庆)生活中,我们大凡都有这样的常识,看见爬行动物露个头,我们没有一个人说它只有头而无身躯;当一列火车从隧洞中钻出时,虽还有一部分在隧洞里面看不见,但我们仍然会感到它是一个连续的长列,丝毫没有遮断,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我们启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了想象和联想,补足了那一部分;如果将这种心理现象引进写作与欣赏,就可以写出佳篇,欣赏到位。例如赵贝的《金樽》:
  一只安静的金樽沉默在台上,
  静静地没有一丝言语。
  这房子里也是同样的空荡,
  轻轻地只有暖风习习。
  于是我把他端出门外,
  盛满世间最甘甜的琼浆。
  它里面闪烁着阿波罗的光彩,
  杯中却是空然无物。
  诗中“盛满世间最甘甜的琼浆”的“金樽”“却是空无一物”。这一情节是不合于生活逻辑的,但是作者正是要通过对现实事理的超越来暗示读者:别把我的“金樽”真当成了酒杯,也别把杯中“最甘甜的琼浆”真当成了美酒,我要表达的是精神世界的陶醉,而绝不止停留于物质生活。这种超现实的想象之所以能成立,不显得荒诞不经,不叫人摸不着头脑,正在于这种想象虽不合于事理,但却合于“情理”,亦即它的根子恰恰是合于现实的,表现的是现实中人们的情感,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具有点石成金之妙。如果诗人拘泥于现实的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就很难收到如此好的艺术效果。
  下面用这种思路再来欣赏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出句写“山河”虽在,但国已“破”,使人仿佛目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之状;对句写虽是“春”城,但草木深深,似乎让人置身于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萧条荒芜之境。诗人托感于景,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如果离开了想象和联想,对诗句的理解便难免过狭过浅。
  其次,利用事物间的相关、相似、相反或因果等联系,推求事物之间的关系,串联感受和思考。我们不妨以大家熟悉的颜色“绿”为例,从不同角度剖析事物之间的联系。由“绿”我们能想到什么呢?生命、大地、春天……为了清晰地说明这一点。图示如下:
  
  由“绿”我们可以产生相关联想,想到军人的绿装、绿色环保等,亦可以产生相反联想,想到金黄的麦稻,金黄的油菜花等,又可以产生相似联想,想到青春活力、绿色和平等,还可以产生因果联想,想到碧绿的江水、绿意盎然的春天等。我们在阐释一个事物时,完全可以以此生发,或相关联系,或相反推求,或相似去构思等。如此我们行文的思路就会开阔,文章的内容就会丰富具体。为了加深对这一特点的理解,我们再来赏析杜甫的反映社会状况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幅画面摆在一起,鲜明而有魅力,那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思考呢?
  这两句诗形象的直接性的提供了联想的线索——一穷一富。
  一穷一富反映了什么呢?
  ——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朱门内外仅一墙之隔,却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
  
  其三,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还可以想办法使“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事实“陌生化”。大家知道,有些事是生活中常见常闻的,事实本身的日常性麻痹了入们的独特思维,使其无法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看不到事实中蕴涵的意义。在作文时,如果我们能把这类事实“陌生化”,即将性质相同但人们很少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两件事放在一起,便可以引起读者的重新思索,从而揭示出事件的内涵。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看似简单,实则隽永。我们有时候不免会想,像这样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诗,我也能写出来。可是事实上,真正要写出来,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于是,诗人借助于联想将潭水之深和汪伦之情联系在一起。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这就是刨造,这就是化平凡为神奇。这看似轻而易举,实则举重若轻,非大师不能妙手天成,自然平易啊!
  其四,培养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也要利用民族共同的欣赏心理,借助比喻、象征等,开拓思路,推动构思。我们知道,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我们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欣赏习惯,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想象和联想的模式。例如,看到青松,我们往往会联想到烈士;看到惊涛,我们常常会联想到激情;看到红色,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革命;还有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视,菊花——长寿,翠竹——品节,等等。例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一段,作者把自然现象同社会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刻意描写荷花的艳而不妖,通达正直,馥郁高洁,意在以花中君子喻人中君子,用人们熟知的荷花的品格来比喻人的品格,联想自然,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
  此外,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想象和联想的方法还有比喻、拟人、对比等。例如:鲁迅先生就是善于用比喻刻画人物的高手,在他笔下塑造了很多生动新颖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表现内容和手段,或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例如《药》一文中把围观群众伸长的脖子比喻成“鸭脖子”,写出了这类看客的愚昧麻木;《故乡》中把精瘦的杨二嫂比喻成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给读者留下了浮雕般的印象。再如:由“湖面”想到“镜子”,由“生活”想到“小溪”,由“书籍”想到“粮食”等,正是借助于比喻手法进行想象和联想的。
  而“高山挥泪”、“山泉呜咽”、“垂柳招手”、“花儿颔首”则是借助于拟人手法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请看下边这首诗:
  冬日的斜阳,
  轻轻照耀。
  窗台上雪白的鸽子,
  张开天使的翅膀,
  扑楞楞地扣着窗:
  “屋里的朋友,出来晒晒太阳吧!”
  书桌上一朵伶俐的水仙,
  伸长了脖子,
  却怎么也嗅不出阳光的味道。
  这首诗正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想象阳光中自由的鸽子和屋子里书桌上水仙的对话,通过水仙对阳光的渴望来表达当代中学生对单调的学习生活的厌倦和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学习生活的愿望。诗人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将原本人人皆“熟”的题材写出了新意,感情表达特别真切感人。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想象和联想,一是要合情合理,要善于联系自然,联系社会,贴近生活,由感而思,有感而发;二是要大胆奇特,但不能妄想,不可怪诞;三是要高雅,有审美情趣,借以增加文章的灵气和神韵。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想象和联想源于积累,成于妙思,精于创新,美于瑰丽,忠于逻辑。
  *作者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