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梅丽玉 江建林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虽然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不尽相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就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来看,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和自己学生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不喜欢语文和生活的学生会学好语文!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悟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要有机结合,这样,语文教学的天空才会绚丽多彩。
  
  一、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培养学生情趣的苑圃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类社会正在丧失着某些宝贵的东西。因此,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尤显珍贵。所谓有情趣,是指能够让眼中充满诗意,让心灵长上翅膀,用激情去拥抱生活,用幽默睿智去面对失意和挫折。我利用学校专门开设的《读者》时文课,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诗的王国,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从而培养高雅的情趣。如《有一种谎言,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温馨幸福、《拥你入怀》的肝肠寸断、《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超然物外……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无不让我们或喜或悲,或歌或笑,涵泳其中领略精髓、感悟哲理、丰富情怀,启迪人生……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我经常把这些文章推荐给学生并告诉他们:一草一木总关情,不是生活中没有诗,而是我们的心灵需要诗的滋润,我们的眼睛需要诗的洗涤。
  
  二、声情并茂的导入语和结束语——陶冶学生情操的熔炉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精心设计每篇课文的导入语,在结束时,又针对该课的特点,设计与导入语相呼应的结束语,从而使学生在每课的学习中做到整体感知,详细把握,深刻理解,受到情操的陶冶,升华对人性美的认识,并将自己和学生的人格放到这口锅中熬煮,熔炼,去粗取精,不断向真、向善、向美,成为一个情操高尚的人。
  如时文课《哑巴与春天》的导入语是以“总有一些感动,让我们无法轻易遗忘;总有一些记忆,值得毕生好好珍藏”开头,并播放了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感人片断,曾深深的折服了当场的老师和学生。在设计结束语时,我或总结全文,或引发感想,或激励斗志,或提醒学生……总之,使导入语和结束语俯仰生姿、相映成趣。如《沁园春·雪》一文的结束语:毛主席这首词写成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但是它那磅礴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使我们读着它仍倍感激动、豪情满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今天应该鼓舞我们在座诸位以豪情作帆,化力量为桨,乘风破浪,以骄傲和飞扬抒写二十一世纪的华丽篇章!
  
  三、抒写真情的日记周记——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把日记称为道德长跑,如果一个人坚持长跑,身体就会健康,如果一个人坚持写日记,思想就会健康。因此,我一直把日记、周记作为精心呵护的芳草地,我总是小心地将学生带入其中,我们倾心交谈,谈社会、谈人生、谈烦恼、谈快乐、谈理想与未来、谈收获与困惑,没完没了的话题像涓涓的流水淌过我们的心田。那一段又一段红色的批语是永开不败的花朵,是熠熠闪亮的星光,是灰心失望时的冬日炉火,是成功欢乐时的夏日清泉……
  我想,没有比爱更美的花,没有比爱更高的山,没有比爱更广阔的海洋,有了日记、周记,语文老师和学生不仅可以沟通情感、增进了解,更关键的是教师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能够平视学生、正视自己,从而使师生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砥砺,从而营造更加丰富而温暖的内心世界,锻铸更加美丽的人格,描绘更加辉煌的人生。
  下面仅摘两段学生在周记中的话语,以见师生沟通心灵的愉美:
  (一)记得巴尔蒙特说过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我觉得您是很具亲和力的老师,自信与才华是您身上闪烁的光芒。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很令我感动的是您十分平和的心态能让您一踏上这讲台就可以进入角色,真的让我觉得老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伟大。
  (二)带着夏日特有的热情,你走进了我们班,走到我们中间来。从此,你是我们的老师,亦为大家的朋友。席慕蓉曾经说过:“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或许有一天要离开你,到远方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堂。老师,够了,有了这些有你的日子,我的征途不会孤独,有了你的祝福,我的行囊不会空荡……
  面对如此纯美的情感回报,不敢想象,还有什么获得能让我如此迷恋与痴狂!身为人师,此“情”足矣。
  
  四、别具一格的个别谈话——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所说的个别谈话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间隙与学生之间的个别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关爱、支持与帮助,而个别谈话无疑是一扇让学生敞开心灵的窗户。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学生进行促膝谈心,进行心灵沟通。
  我认为个别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所谓倾听,就是说这种谈话不只是教师一人的“苦口婆心”或“语重心长”,而应是尽量让学生倾诉、宣泄,教师则先当听众。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情感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当然学生“自己信任的人”,最好是一个教学本领过硬的好教师。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等表达出来,教师则应该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是理解你的,你完全可以信任我”,从而使他们畅所欲言。如果学生起初因为一定原因不愿直接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就要从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或吞吞吐吐的只言片语中,猜测或推测出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他们学习语文书上的某某人,敞开心扉,继续倾诉。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学生倾诉而教师耐心聆听(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抱怨)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艺术。
  所谓“协商”,是指教师倾听学生诉说之后,对他的谈话只是一种“仅供参考”的意见,而不是替学生作出选择与决定。教师在个别谈话中,角色形象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而是平等真诚的朋友。这更体现我们对学生心灵的尊重。因此,教师在听完之后应向学生表示感谢——感谢学生的信任,然后对他所谈的一切表示理解,即使学生说的是荒唐错误的想法,也不可轻易“批评教育”,这样只会让学生心灵之门关上,永远不对教师说真话。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析,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你是不是可以试一试……”、“这样做,也许会有些作用……”当学生没有雄心壮志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言来勉励他们;当学生之间睚眦必报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珍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谊;当教育学生树立理想时,我们可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激励他们。应该说,这样的个别谈话,结合语文教学,是一种非常贴近人心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往往特别美好,特别容易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途径。所以,我总是特别珍视个别谈话。
  语文教师应该是有高雅情趣,有高尚情操,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人;而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各学科更具备情感、情趣、情操的。只有真正地投入了情感,才会培养情趣,陶冶情操。只要做到了这些,师生的心田将会永不干涸,教育花坛里将会开满情感之花,日日常新,花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