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有效干预学生写作的心理异化

作者:吴彩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异化,指的是一个事物的发展,使这个事物走向了其自身的对立面。依此而推,学生从对写作这个行为本身感兴趣到对用写成的作品获取的事物感兴趣,就是其写作心理的异化。这种心理的异化使学生对写作本身不感兴趣,他们觉得,写作是为了获取分数达到某种目的,如升学,是为了获取表扬与荣誉,或是为了奖品(金)等。也就是说,学生写作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写,而是因为各种压力要他写。我们知道,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要一个人做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他的心理绝对不会有愉悦的感觉,反而会是一种沉重的压力和难言的痛苦,这件事情他肯定做不好。因此,要想学生写好作文,除了技法的指导外,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之从“要我写”到“我要写”,充分发挥其写作的主观能动性。那样,学生的写作学习任务就有可能高效圆满的完成。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学生写作的心理异化进行有效的干预。
  
  一、干预学生的自罪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青少年学生的表现欲更为强烈,他们渴望在众人面前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并得到肯定。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不敢表现,原因不是他们不想表现,而是他们没有自信,认为自己不行,怕“丢脸”,故放弃了表现自我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会责怪自己,怪自己学不好,怪自己不够勇敢,于是形成自罪心理。写作也一样。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原因不是写作本身没有乐趣,而是学生认为自己写不好,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不想写作文。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这种表现深感自责,产生了自罪心理。因此,要想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就必须对学生的自罪心理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坦率地说,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写作。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往往是写作水平低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设置“梯子”,让学生摘到“桃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度身定做进行训练,如题目的设置,教师可以拟定一些有话好说简单明了的题目给学生,不要不切实际地拔高目标,一味强调“文味”,题目一出就把学生吓跑了。还有就是学生的写作内容的设置,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对他们提出字数、修辞、文理等要求: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可要求他的字数多点,手法多点,语言优美点,文理讲究点;对水平低点的学生,要求就要随之降低;对于那些要像挤牙膏一样才能挤出文字的学生,要求就要更低;实在不行的,甚至只要他动笔,哪怕只写一两句话,也要予以肯定,然后向他提出高一点的目标。如学生第一次只写了一段话,那就肯定他肯写,进而鼓励、指导他写两段;他能完成两段后,就再鼓励、指导他写成三段;等他又能完成这个目标后,就指导他开头、结尾与中间段落的处理等,他就可以写成“文”而不只是写成“段”了。这样,把写作这一个大块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并给予耐心真诚的指导,学生从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产生了成就感,随着任务的一个个完成,其自信心也一步步形成,自罪心理就会一步步减弱甚至消失,写作兴趣就会一步步产生,写作水平就会一步步得到提高。
  
  二、利用学生的同理心,用激情感染学生
  
  人们的心理在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时,如情绪、观点等,会受之影响并产生共鸣,这种心理叫同理心。在写作教学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同理心,使之和自己产生共鸣,继而把他们的写作兴趣诱导出来。所以,教师对写作的激情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写作的指导,教师的态度要积极,要充满热情;教师的语言,包括词句的选用,语音语调语速的处理等都要饱含激情,要用态度、语言等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写下水作文,把自己的作文和学生的作文放在一起,共同接受评价等。还有一点比较容易忽略的,就是教师要用激情对写作指导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如果教师对写作没有激情,他的教学方式一定是单一枯燥沉闷的,反之,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来设计教学,那么,他的教学方式一定是丰富多彩、很能吸引学生的。所有这些,都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激情,而这种激情在写作指导上的释放,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形成同理心,进而也对写作产生激情,产生兴趣。
  
  三、根据学生的从众心理,营造强大的心理磁场
  
  人的从众心理是很突出的,从语文造词就可见一斑,如“流行”、“时尚”等,都体现了人们的从众心理。那么,是否也可以根据学生这种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在写作指导课上营造心理磁场,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下,在浓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激发出对写作的兴趣。我的做法是选择合适的教室,设置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写作课上“活”。
  除了在平时上课的教室上课外,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到室外甚至是到校外上。如写景,大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观察甚至可以引导其画画、摄影等,然后再整理、创造成文,不一定要在室内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再如写人,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进行采访或做其他的集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对人物的观察,然后才成文。
  再讲把写作课上“活”。传统的写作课之所以“闷”,就是因为教师只讲究技法的点拨,老生常谈,形式单一,结果一节课下来,老师辛苦,学生痛苦,这种课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也一定是效果不佳的。如何上活?应该说是各师其法,不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吧。我的做法是“把写作过程上活,把学生的作品演活”。在指导写作时,我设置教学目标后,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征集题目,然后进行筛选。定好题目后,再向学生征集词语与事例,让学生把认为适合此题目用的词语和事例列出来,大家进行评价筛选,对被选中的题目、词语、事例的作者给予表扬或奖励,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热情,在他们还没有正式动笔前,其实已参与写作了。而且,他们没有压力,如果推荐的题目、词语或事例被选中的话,还会产生成就感,其兴趣肯定会大得多。
  对学生的作品,除了选择出一篇篇的佳作外,还要选出某些整篇作品不怎么样,但某个段落或某些句子很好的作品,把其精彩的部分选出来,进行配乐朗诵,或编成小品,画成漫画等。对于同一训练目标的课,要围绕目标,从不同的角度把它上“活”。如写人,我们固然可以指导学生明确写某一个(些)人,但如果能从多个角度想想,我们就会上出情趣来。如可以指导学生写自己——猜猜我是谁,还可以指导学生写别人——猜猜他是谁,写完后在班上朗读作品,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评评哪里写得像,哪里写得不像,议议怎么写才能更逼真更生动等,那么,同是写人的写作课,有没有把它上“活”,学生的兴趣是大相径庭的。
  这种场室的变化,形式的变换,“活”的课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弱学生的厌倦心理,对其兴趣的产生有积极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单独完成的,他都是在集体的氛围下互相督促、互相合作、互相影响完成的,其从众心理驱使他参与这些活动,完成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其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四、尊重学生的心理人格,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社会人格(即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理想人格(即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和现实人格(即人的真实的自我表现)三种人格。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很有可能是他对自己的理想人格不满意,这时候,教师要以肯定学生的社会人格来帮助学生重树理想人格,以激发其兴趣,从而提升其现实人格。
  具体说就是实行激励教学。教师要创造机会,尽量肯定学生的优点,如充分发掘他作文里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词用得不错,也要给予肯定,然后在公众场合,如在班里对他的这些优点进行表扬。不过,这里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对其作文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时,态度一定要恳切而真诚,表扬一定要中肯,因为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优点都是微乎其微的,如果对他的表扬态度过于随便或语言过于夸张,会让这个学生觉得是在讽刺他,反而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二是表扬一定要公开,这样才能充分肯定其社会人格。如可在全班举办“这篇文章棒在哪”,“作文优点大家找”等活动,让学生们互相给同学的作文找优点,然后讲出来给大家听,这样,学生的社会人格得到了肯定,他就会觉得自己其实也不错,那么他的理想人格也会被自我肯定,信心产生了,兴趣也就产生了,他的现实人格就得到提升了。
  人的心理是复杂而微妙的,学生的写作心理也不可能例外。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怎么做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我们可以说,只要把握好原则,即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设计多种方法来对学生的写作心理异化进行干预,就能使学生在写作上的兴趣真正回归到写作这个行为本身上来,而不是把兴趣放在凭写作结果获得的东西上,那么,我们的写作指导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