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老年诗的四种类别

作者:黄培需




  壮怀诗
  
  人到60岁,就进入了老年。老年是人生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有长有短,由于死亡随时可能降临,人的心态也各不相同,或万念俱灰,吃饱等死;或颐养天年,自得其乐;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很敬仰那些有梦想,有追求,不苟活于世,将自己的能量充分发挥的老人,这些老人也往往能享长寿。历代诗人写了很多咏老诗,我最爱读老年壮怀诗,读这种诗使人精神振奋,心胸开朗。
  有的人年齿已暮,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认能作人先导,发挥余热。沈炯写有一首《咏老马诗》,诗曰:“昔日从戎阵,流汗几东西。一日驰千里,三丈拔深泥。渡水频伤骨,翻霜屡损蹄。勿言年齿暮,寻途尚不迷。”沈炯,南朝人,曾仕梁、西魏及陈朝,享年58岁。诗中写此马曾纵横沙场,立下战功,如今虽然年老,但老马识途。名为写马,实是托物言怀,言老年人经验丰富,能为人指点迷津,可作后生导师,表现出老有所为、不苟活于世的思想。
  有的人虽入暮年,犹思为国效力。陆游在《老马行》中写道:“老马虺隤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箕空咀噍。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积极支持抗金,但壮志未酬,含恨而死,卒年85岁。这首诗是他82岁那年写的,时宋宁宗下诏伐金,他心情激动,以老马自喻,虽然年老病疲,吃的是粗粝草料,但仍愿驰骋疆场,为国收复失地,完成统一大业。虺隤,形容马疲惫的样子。三品料,指精细的饲料。玉鞭金络,指马的华贵装饰。瘦稗枯箕,粗劣的草料。
  有的人自视甚高,然生不逢时,未能建立功业,临老犹不甘心一生平庸。归庄的《新春梳得白发》一诗云:“强仕之年名不成,今朝揽镜更心惊。元来白发无公道,似觉春风亦世情。嫩柳银鞍尘里色,娇莺锦帐梦余声。可怜老骥犹心壮,莫便盐车毕此生。”归庄,明末人,少年时即知名文坛,明亡曾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为僧,后隐居乡野,晚年以卖文卖画为生,只活了60岁。他心怀壮志,但不肯仕于清朝,才能难以施展,自比千里马,不肯“盐车毕此生”,又不得不拉一辈子盐车,可想见其心中的痛苦。于是只好将才能用于书画诗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强仕之年,是40岁的代称。颔联写由于心中不平,感觉无所偏袒的白发、春风也不公道了。颈联写对仕途的无望。
  有的人认为虽然年事已高,如有好机遇,仍可干出一番事业。李白在一首《赠钱征君少阳》的诗中写道:“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李白只活了61岁,他赠诗的钱少阳是位隐士,却享有商山四皓一样的高龄。李白说别看他年龄大,如果能像姜尚遇到周文王那样,仍可建立不朽勋业。姜尚,字子牙,70余岁时,垂钓渭水,文王出猎遇之,论治国大计,拜为师,辅佐武王灭纣,建立周朝。
  有的人认为虽进入晚景,尚有时间创造最后的辉煌。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曰:“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好朋友,常以诗唱和,白居易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刘禹锡以此诗作答。乐天为白居易字,梦得为刘禹锡字。两人均享高寿,白居易活了74岁,刘禹锡活了71岁。诗的中间八句写老态老景,阅历心情,最后两句画龙点睛:不要说自己已经到了桑榆晚年,满天的晚霞尚可发出最后的光亮。
  有的人进入老年犹读书不辍,从书中寻找乐趣。张纲在《读书》一诗中云:“却老惭无术,驱愁赖有书。披寻穷浩渺,领略造玄虚。窗日三竿静,炉熏一炷余。倦来还自哂,蠹简类 鱼。”张纲身跨南北宋两代四帝,活了84岁。诗中说却老无术,消愁有书,读书可博览亦可精研,可白天读亦可晚上读,环境清幽,心境安静,乐在其中,自己笑自己,简直成了书的蛀虫。
  
  旷达诗
  
  旷达,是指人心胸开阔,遇事想得开,不患得患失,不争名夺利,大处着眼,不为琐事萦怀。这种胸怀,老年人特别需要。历代诗人晚年写过不少这样的诗,读之可以排除忧愁,涤荡俗念。
  唐代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写过多首咏老诗,58岁那年,分司东都,任太子宾客。太子宾客是个闲官,正合他的心意,于是他写了一首《自题》,诗曰:“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旁看应寂寞,自觉甚逍遥。徒对盈樽酒,兼无愁可消。”诗写他官闲俸优,衣食无愁,不再大热天办公,也无须天寒时上朝,无公事之累,倍感轻松。这在别人看来会觉得寂寞清冷,而他却觉得遥遥自在,别人常常借酒浇愁,他饮酒却无愁可消。表现了诗人不争荣利,追求安适的澹泊心境。
  邵雍,字尧夫,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宋代理学家。后定居洛阳,有田数亩,亲自耕作,仅供衣食之需。所居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名满中州。两次被荐举,皆称疾不赴。他写有一首《贺人致政》,诗曰:“人情大率喜为官,达士何尝有所牵。解印本非嫌薄禄,挂冠殊不为高年。因通物性兴衰理,遂悟天心用舍权。宜放襟怀在清景,吾乡况有好林泉。”“致政”,或称“致仕”,即退休。诗言人大都喜欢做官,但在达观的人看来去官却可喜可贺:物有兴衰,人可用舍,为什么不寄情山水?况且我这里山清水秀,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文征明,初名璧,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性清介,不愿为官,享年90岁。他写有一首《戊午元旦》,诗曰:“劳生九十漫随缘,老病支离幸自全。百岁几人登耄耋,一身五世见曾元。只将去日占来日,谁谓增年是减年。次第梅花春满目,可容愁到酒樽前。”“随缘”,意为不刻意追求,顺其自然。“耄耋”,指八九十岁年纪。“曾元”,即曾孙、玄孙,“元”同“玄”。他享有高寿,五世同堂,百事不问,饮酒赏花,十分快乐,哪里还有忧愁呢?
  明代的韩奕在《新岁述怀》一诗中写道:“白首坐中堂,屠苏最后尝。行年六十一,非短亦非长。眼昏字尚见,脚软策能将。寒有衣加体,饥有食充肠。闲无官职系,贫无私债偿。懒惟居寝室,健或到僧房。即死已多幸,且活亦无妨。”“屠苏”,古代的一种酒名。“策”,拐杖。诗人年逾花甲,身体健康,生活满足,举止洒脱,无所牵挂,所以不以生死为念,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性格落拓不羁,诗书画皆精。他做山东潍县县令时,一年大旱,百姓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当即决定开仓济民,并以工代赈,救活了许多饥民。然而此举却获罪罢官,时年60岁。他写了二首《罢官作》,其中一首曰:“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说他任范县、潍县知县十二年,一直未得升迁,所以称“老困”。今天被罢官,犹如鱼归深水,其乐可知。此时感到春风浩荡春城开阔,悠闲地看着儿童放风筝,实在惬意得很。被罢官不觉悲伤,反而感到轻松愉快,这才叫旷达。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在任两广总督时,奉命查禁鸦片,在虎门销毁,英国借此发动鸦片战争。林被革职,充军新疆,时年57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中一首曰:“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诗中对被充军未流露丝毫怨恨情绪,反说自已才能平庸,不足以当重任,早已身心交瘁,难以支持了,表现出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的大将风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现了他为国不计利害、不避艰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与精神。下面两句把戍边说得很轻松,是皇帝的厚恩,正适合自已养拙。最后两句用的是宋代杨朴和苏轼的故事:杨朴是个隐士,宋真宗闻他能诗,召入宫中,让他作诗。杨朴辞以不能,真宗说:“临行时有人作诗送卿否?”杨朴答:“独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魂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将他放回。苏轼因诗得祸,被捕入狱,妻子送出门,害怕得大哭,苏轼说:“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乎?”妻子破涕为笑。林则徐在这种场合还能说这样的笑话,固然是对家人的宽慰,也可见其心胸豁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