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宽容〉序言》教学设计

作者:潘红胜 张志琦




  教学设想
  
  房龙先生的《<宽容>序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悲剧英雄——先驱者的形象,给人留下了独特的印象。因为它完全不像一般序言那样说明写作的经过和宗旨,而是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它以叙事为依托,巧妙地暗示了《宽容》一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在写法上大胆创新,为序文写作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本篇序言共分10个小节,根据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篇部分,房龙先生为读者虚构了一个无知山谷,多角度写了无知山谷的平静与幸福。在第二部分里,作者则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位先驱者形象,他用自己的生命给黑暗的无知山谷带来了一线希望,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最后,作者劝诫世人,这样的事情过去有,现在有,但愿将来不会再发生。文章脉络清晰,主旨深刻,可读性强。鉴于此,应把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作为教学重点;把学习本文别具一格的构思及扩展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作为教学的难点。
  据此,本课教学设计包括:自读课文,整体感动;重点探究,分析理解;借鉴吸收,发散思维三个环节。本文是自读课文,虽然自读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展示能力的舞台,但是也需要必要的引导。自读前,我们通过导语和资料使学生了a解房龙及《宽容》一书;自读中就文章内容、主旨设计若干个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自读后,向课外延伸,提供相关的对比阅读资料,促使学生结合现实,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尝试作深层次的思考。以上三个环节有机配合,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理解本篇序言的独创特点;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2、培养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理解课文中倡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对分子镇压新思想的内容;
  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课文的中心意思;
  2、指导学生领悟课文中蕴含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
  
  结合总体介绍,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结合学习,巩固所学,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翻开历史这部大书,我们发现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先驱者,他们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畏强暴,甚至牺牲自我,为人类发展献出了一切,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你们能列举几位吗?(中国:商鞅、王安石、谭嗣同等;外国:布鲁诺、哥白尼、达尔文等)这些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先驱者虽屡遭磨难,但并不妥协,对于他们,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请看房龙《<宽容>序言》。(板书课题)
  二、巧妙解题,了解作者作品
  用多媒体显示背景,介绍课文中心意思。
  附资料内容:
  威廉·享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生于荷兰鹿特丹市。他善用极其轻巧俏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有《宽容》《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房龙论人》等。《宽容》是一部很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书,在这部书里,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讲述着人类思想发展史,他积极倡导思想自由,赞美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表现了他进步的思想。在《<宽容>序言》一文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并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先驱者”和“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宽容》一书的精髓: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人类必须具有能接受异见的宽容的胸怀。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比较《<宽容>序言》与《<呐喊>自序》和《胡同文化》有什么不同。
  2、全文共10个小节,给每个小节取一个能概括本节意思的标题。
  3、这篇序言是一个寓言故事,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思考:那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人物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
  1、本序特点有二个:(1)散文诗式的寓言故事;(2)每部分之间用“*”隔开,但各部分间又有内在联系。
  2、十个小节的标题依次为:(1)无知山谷(2)孤独的先驱者(3)先驱者传播新文明(4)悲剧(5)灾难降临(6)可怕的冬天(7)投奔新世界(8)重建新家(9)纪念先驱者(10)希望。
  3、故事发生的时间:最后一节“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地点就是“无知山谷”,那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造就了一群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三类人:守旧老人——保守顽固,愚昧残酷,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阻碍新事物的发展;先驱者——坚持真理,敢于创新,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村民——盲从迷信守旧老人,象征着迷信古人,盲从别人的人。
  四、重点探究,分析理解
  思考下列句子的含义
  1、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明确:厚古薄今,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抱着过去的教条不放,是守旧势力突出的表现。愚昧守旧的地方,旧的东西很难打破,所以人们只好守旧而相安无事。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明确:由于“守旧老人”用律法严酷镇压,再加上村民受传统观念束缚,受守旧老人蒙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人,同时“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数量太少,孤军奋战,因而“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归于“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明确:人们可以因律法而顺从,但一旦失望,就会产生反抗,产生勇气。失望会把麻木、安于现状的民众推向变革的阵营。
  五、借鉴吸收,发散思维
  本序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深思?给我们什么启示?
  围绕序言,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下面仅举几例。
  思想内容方面:
  l、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
  2、真理一定战胜邪恶。
  3、要使真理永存,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
  4、学习先驱者,敢于怀疑,敢于创新。
  写作方面:
  1、序言写法没有固定格式,可以创新。同样,写其他文章从语言到形象也是不拘一格,可以百花齐放。
  2、散文诗式的结构,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老师归纳:宽容是一种美德,创新需要勇气、自信和坚持,甚至付出代价。
  六、课堂小结,巩固深化
  著名作家郁达夫说过,房龙先生的笔有“一种种魔力”,读了他的文章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本序就是这样的一篇好文章,它能够唤醒读者心中最善良的记忆,擦亮人性中理性而美丽的一面,从而带给大家思索、启发。它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虚构了先驱者与守旧老人两大势力殊死斗争的过程,形象地揭示了《宽容》一书的精髓,即人类必须要有接受异见的宽容的胸怀。房龙先生还以本序告诉我们,文无定法,序言这种文体的生命力是旺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