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一次文学采风活动的尝试

作者:卢美福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等特点。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一大亮点。它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能使学生因亲身参加实践而获得感悟和深刻的体验,是书本知识所不能取代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根据教材安排,因地制宜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对实施新课程改革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自2003年担任七年级新课程义务教材实验任务后,对此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就如何开展“文学采风”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做一些简要阐述。
  
  一、合理分组,重点落实
  
  学生要做好“文学采风”这样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因此应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进行。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本着方便组织原则,按居住区域,把全班按6-8人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重点,采访一个方面的内容。这样按小组确定采风内容能让学生更好地实行分工合作,便于活动结束后能从多方面展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便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扩大信息范围。
  
  二、展示合作成果,享受成功喜悦
  
  在完成人员安排、确定采风内容的基础上,还须要求各小组制定出“文学采风”计划,独立或合作整理好采风材料,让各组交流自己的收获,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同时让学生在交流中开展评价活动,从而体验并享受合作成功的喜悦。
  现对有代表性的三个小组的展示成果照录如下:
  如:1组同学把民间流传的歇后语进行整理后作了如下展示。
  ①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
  ②大熊猫的食物——损
  ③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④芝麻开花——节节高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并装订成册。他们始终在积极地参与中,有力地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意识,并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了其深刻含义,丰富了语言,也为以后写作积累了材料。
  如:2组同学搜集了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现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的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经验的谚语,进行整理后作了如下展示。
  ①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②天上灰云悬,雨丝定连绵
  ③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④东虹轰隆,西虹雨
  ⑤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在展示中许多同学还对自己搜集的谚语进行科学阐释。这种活动的开展与平时“注入式”、“填鸭式”教授相比,我们就不难看出它所显示的优越性——学生学得主动、扎实,乐此不疲。
  如:3组同学根据本地传说整理了如下一篇颇有见解的文章。文章题目为《“石角洞”神话传说探秘》,分别运用了三个小标题。现把展示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是“石角洞的神话传说”。
  其大意是我们的家乡虽没有桂林山水之美,泰山之雄伟,却流传着“两个神仙下凡赛法造仙洞”的故事。两个神仙约好时间,第二天早上放炮为号动工,看谁造得既快又好。一个神仙提前开工,而另一个神仙贪睡,等到放炮时,石角洞神仙已经大功告成。而另一个神仙却留下未能竣工的深深遗憾。
  第二部分是“巨石文化遗址”。因为“石角洞”洞门口的巨石有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吨的,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远古时代,人们是如何搬运上山的?当时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而有了神话传说。而据现今专家研究,这是人类“巨石文化遗址”。
  第三部分是“重大考古释谜团”。由于“金甬高速公路”的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专家对公路沿线一带进行了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结果在其对面发现了一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土墩墓。其墓中出土大小文物上千件,价值连城。由此可知“石角洞”也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座土墩墓,只因风吹雨淋,使其裸露,是被人盗墓后留下的一个古代空墓穴。从而阐释了千古神仙洞的传说,给人以科学的解释。
  这一成果的展示,既锻炼了学生对其资料筛选整理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神话传说有了正确体验和感受。
  
  三、活动的启示
  
  1、综合性学习激励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已不再是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的从属关系,学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达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2、综合性学习强化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体验和认识,为作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学生在整个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会产生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教师能在学生处在展示成果的喜悦时,通过指导学生写“后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来强化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和认识,又将会使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净化,情操得到进一步陶冶,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