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语文教学的“活动体验”方式

作者:程绍兰 林 玲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其呈现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引进了三种全新的方式,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呈现方式之一的“活动体验”。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是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采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实验基地。其高一语文备课组成员在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活动体验”的内涵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积极思考与探索。
  
  一、“活动体验”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活动”(即“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它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把活动分为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内部活动起源于外部活动,同时,内部活动又通过外部活动而外化。这样,哲学和心理学给我们语文课程的启示是,“活动”是人本质的体现方式,它不局限于动手动口,更重要的是动脑,即要有学生灵魂的参与,是外显活动和内隐活动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再来谈“体验”。德国思想家威廉·狄尔泰从生命哲学出发,认为“体验”不同于“经验”、“意识”,而是特指“生命体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阅读实际上就是一个创造并体验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活动也是一个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交流、获得个性化生命情感的体验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不可能脱离学生的主体体验,而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主要方式对之进行有意义的构建。
  综上所述,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我们认为,语文活动体验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点,体验的立足点是人的精神世界,活动是为学生设计的体验性活动。任何一种活动形式都应是体验的外化,因而教科书中“活动体验”专题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方案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境提供选择。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的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体验”方式下的语文课型设计
  
  1.按教学方式实施的场所分,可以有课堂内、课堂外以及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三种课型。
  课内活动。顾名思义,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以课堂完成为主。一般是需要有一定的氛围营造的教学活动,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学生个体活动体验(如与心灵对话),可以是小组、班级(同学间或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生生对话或师生对话)。
  课外活动。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考虑在语文课堂以外(可以安排在班团队活动课上)完成。因为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相对少一点,因此该课型的设计内容可以充实些(甚至可以结合到学年段学生的德育教育,这也符合“大语文”观的要求),设计的活动方式也可以多样些(可以兼顾到学生的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但要注意宏观量的控制,不可太滥;也要注意活动目标的细化以及活动评估的量化。
  课内与课外结合。这是一种使用更为广泛的课型,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前面所说的课内活动的设计,有时受时间和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实施不能充分;而课外活动的设计,又可能因其缺乏交流平台,提升功能受阻。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活动设计,就可以取前两者的长处,克服两者的弊端,并且在这一活动中,语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课程目标可以得到全面实现。
  2.从活动的内容及形式的设计角度分,可以有朗读活动课、欣赏活动课、“游戏”活动课等课型。
  朗读活动课。朗读课的文本对象主要是文学作品,比如诗歌、散文、戏剧等。按照活动内容及形式,又可以分:学读课——学习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听朗读、听配乐朗读、跟读、自读、自己找音乐素材配阅读材料;析读课——朗读中对文本进行文意、文理、文情的分析;品读课——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边赏析、品味等。
  语文必修模块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第一板块“吟诵青春”是一组诗歌。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让学生上网搜集了相关资料以便了解作者生活的经历,分析《沁园春·长沙》、《致青年公民》、《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体会诗人的情怀,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吟诵,有助于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同时,也注意到“活动体验”的基本要求,不能用理解感受代替朗读,把这里的学习活动变成诗歌鉴赏。有的同学在读的过程中不能很快把握节奏和旋律,如读《六月,我们看海去》时字间停顿较长,没有把青春的活力与激情释放出来,教师尝试让他们用多种语速、语调读,对诗歌的内在情感进行揣摩,“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最终学生找到了自己认为能够表达诗歌内在旋律的语气、语调和节奏。
  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回家自己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朗诵作品的声音,有的学生还配了乐,有的还用笔抒写下自己对青春感悟的诗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让他们在吟诵礼赞青春生命的过程中获得了直接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他们精神的健康成长、人文情怀的熏陶。
  欣赏活动课。欣赏课的文本对象也以文学作品为主,但它的活动不仅是理解、感受,更多的应该是鉴赏。具体讲,就是通过活动体验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人物美,鉴赏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鉴赏戏剧的矛盾冲突美等。
  传统的语文学习中有许多鉴赏方法——涵泳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价值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从更高的要求看,还须在“新课标”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崭新理念观照下尝试文学作品鉴赏解读方式的变革。我们尝试着设计了几种集学习、娱乐与才艺展示为一体的活动方案。比如:鉴赏《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等意境美时,就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前人的评价后,自选一种艺术表演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文本、对意境的感受(实际是另一种形式的文本解读)。结果,有的学生采用的是美读法(有全文读的,有选点读的,不少同学还配了乐),有的学生采用的是美画法(水墨画、素描、油画等形式都有)。又如,鉴赏《我与地坛》(节选)的第二部分时,有同学带来了歌手满文军的《懂你》,在这样的背景音乐下,同学们很容易就进入了作品的意境。此外,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以及戏剧的冲突美时,还可以设计精彩的人物对话表演、情节再创造等活动。这样的表演活动设计,一方面能让教师较直观地了解到学生是否已经完成了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地、个性化地阅读鉴赏的能力,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创新解读。
  影视欣赏课,即配合教材选择安排一些经典的(也可以是热播的或有争论的)影视作品欣赏课。这是早已有之的一种教学活动设计,不再赘述。
  “游戏”活动课。“游戏”活动课是一种传统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它也是实现语文新课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要求的一种体现。
  例如,我为何而生?这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哲学追问。人一旦明白了这一追寻,在生命前行的路途中遇到人生的选择和舍弃时,就会比较镇定从容,就会比较恰当地排出轻重缓急。但是拿这样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来考问每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不免过于沉重过于压抑。《我的五样》是一项心理测验游戏。作者毕淑敏根据游戏规则列出了自己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五要素: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伴随着游戏的展开,作者与自己的灵魂展开了对话,当要求作者最后只能保留一种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时,作者开始了对灵魂的逼问、痛苦的感情的抉择。当作者最终作出感情取舍保留了象征其生存价值的“笔”的时候,也就完成了“我为何而生”的哲学追问,体现了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人生非游戏,游戏却可以改变人生,于是,教材的编者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同步测试(具体见教材P29—35)。在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进入角色,带着真实的情感体验去做这个游戏,去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不知不觉地,学生带着真实的情感进入了游戏角色,体验着游戏的“乐趣”,追寻着人生的价值。同时我们几位教师对全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共145人,有效问卷132份,结果显示亲情的选择次数最高,其次是金钱、健康、理想,保留到最后的结果分别是亲情和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实践证明,这样的“游戏”比任何形式的说教、报告都更“深入人心”,更震撼灵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活动体验”既是一个传统的教学行为,但又是个全新的教学方式;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与活动方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与作业,它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境、提供选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尝试改变单一的方式,围绕专题话题,创造性地设计活动,甚至可以跨课文、跨板块、跨专题、跨学习领域进行活动方案设计。
  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必修模块二“和平的祈祷”专题的第三板块“历史画外音”选了两组摄影图片,其“活动体验”就可以这样设计:
  (1)就一个时代而言,1幅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是很有限的,但它记录的历史真相发人深思。第一组照片都表现了战争的苦难,和同学交流面对照片时的感受,对这些照片发表你的评论,说一说它们是从哪些角度记录战争苦难的。(同课文,跨图片)
  (2)摄影图片记录的虽然是瞬间,也能反映重大主题。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你对摄影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同课文,跨组别)
  (3)游行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丰富的内涵。为每一幅照片分别拟一段话,作为解说词。搜集同类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照片,向没有见过照片的人作口头介绍。(课内延展到课外)
  (4)读了安妮的日记,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请给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说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将怎样为她写墓志铭?(跨板块,且由文本拓展开去)
  另外,与上文所说的语文活动课的“学科化”相反,当前语文活动体验课的“非语文化”现象也较突出。虽然符合“活动”的特征,但活动设计主观上或客观上偏离了目标。活动课如果从计划到实施缺少语文味,很可能上成思品课、美术课和自然课。那么,在语文活动课中怎样突出“语文”特性呢?需要指出两点:第一,坚持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二,要坚持“语文”活动的特色,把文本与活动、作者与读者、过去与现在诸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从而实现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
  总之,“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可以呈现为丰富多彩富有探究性的活动,可以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让语文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我们应该动动脑筋,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