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的必修课

作者:蒲志珍




  中学生由于中、高考升学的巨大压力,数不胜数的各种考试以及来自网络、电视、快餐文化的种种诱惑,相当一部分教师和中学生忽略课外阅读,只注重课堂练习,或者“看报看题、读书读皮”。视课外阅读为畏途,认为费时耗力,以为只要课本知识掌握了,心无旁骛,考试就稳操胜券。然而在语文的众多考试中,绝大部分的阅读题涉及的都是课外内容,许多考生感到茫然无措,后悔莫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拘泥于课堂课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知识。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从历届中、高考获得优异成绩的考生来看,他们总觉得考试的内容似曾相识,这正是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结果。广泛的课外阅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应试能力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阅读有着应试能力的增强这种看似偶然的现象,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学生不得益于这次的“偶然”也会得益于另一次的“偶然”。要提高文学素养,增强应试能力,广泛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只有既立足于课堂的学习,又注目于课外的阅读,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使中学生加大了阅读比重,课外阅读是中学生的必修课。
  教师要树立课外阅读的观念,要帮助学生不断排除各种干扰和诱惑,克服浮躁情绪,让学生静下心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使功课再忙也要安排合适的时间,拿出一定的精力加强课外阅读。如果中学生读了一本能够感动人、启发人的书,相信他一定会心潮如水,久久不能释怀。一定会以热情的心去拥抱作品,在阅读中充分调动他的思想,运用他的学识,他的人生智慧,认真汲取书中的营养。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每本书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课外阅读能使人的认识水平和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升,其思想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是其它德育渠道很难达到的。
  考尔德说:“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教师应密切关注课外阅读的热点,读好书,精心挑选好书。在篇幅上可以由短到长,首先从散文、短篇小说入手,再发展到长篇小说。从内容上可以先阅读一些故事性强的童话、寓言等作品,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情节复杂、含义深刻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有意选择与课文相关或节选编入课本的中外文学名著。这样,既立足于课堂,又放眼于整个文学宝库,学生在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的同时,又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感化。还应注意阅读报刊杂志、科技读物,关心社会,了解时代,热爱科学,不断地提高阅读政论、科技书籍的能力。
  阅读讲究方法,读法根据文体而变化。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要求学生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欣赏性的作品多用“观其大意”的略读法和“一目十行”的泛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略读泛读是为了博览群书。阅读应把握阅读角度。不同文体的作品有不同的阅读角度,如读报刊旨在获取国内外最新信息或者学术动态;读史传旨在汲取历史的经验;读应用文旨在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文学阅读以“悟意审美”为目标;读诗歌在于品味精粹韵语的深层意蕴;读小说在于领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读剧本在于探求角色对话和性格冲突,激起情思的共鸣,使精神得以愉悦,人格得以升华。成功的阅读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文章承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阅读要注重读写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摘抄下来,或者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又如,让学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的事迹,整理成文章。像这样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不但能积累很多写作素材,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水平。阅读作品不要局限于别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要在阅读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理解。
  总之,我们不要把课外阅读看得太沉重,更不能认为是增添负担。它完全可以让人开心一刻。阅读有益于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中学生的语文生活。没有阅读的青春是枯燥无味的,课外阅读只能是为青春添彩,更为青春增智,为抵达成功的彼岸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