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吃鸡蛋的联想

作者:倪泽胜




  近日早餐过后,心中总有一种郁闷不快的感觉。起因很简单也很琐碎。女儿上高二,学习紧张、辛苦,身体需要补给营养,妻便每天起早煮绿豆稀饭,顺带煮两个鸡蛋。刚开始,女儿还能自觉地完成“任务”,可时间一长,她便见蛋皱眉,胃口大损。每当这时,妻不是喋喋不休地重复鸡蛋的营养价值,就是感叹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或是张三、李四的比较一通……如此,一家人都只好闷头吃饭,气氛沉闷而尴尬。作为丈夫,我完全理解妻子的“鸡蛋情结”;作为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在尝过物质贫乏滋味的她看来,鸡蛋应是早餐的最好营养了,女儿抵触不吃便是不懂事,便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便是对父母的最大不恭。从这个意义上说,妻子没错。但作为父亲,我又能体谅新生代的女儿内心的苦衷:山珍海味再营养、再美味可口,如果天天,餐餐让你吃,保准谁都会腻!我夹在其中,真是左右为难,只好冷眼旁观,保持中立。
  这样的尴尬经历过两三次后,我就想:女儿怕吃煮鸡蛋,作为家长的我们能不能变些花样呢?譬如糖水蛋、青椒或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这样既调了口味,刺激了食欲,又达到了补充营养的目的,岂不两全其美,皆大欢喜?于是,我新自动手,尝试着按我的想象变着法子做鸡蛋系列菜,结果,一切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生活,是一本充满哲理的无字天书。吃鸡蛋的经历,使我不由想起当今教育存在的某种现象。校园里,时常听到有些教师这样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太难教了!你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浑身是汗,他(她)在下面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考起试来,即使是老师分析过的原题,他(她)也照样出错。
  作为人父和教师,我觉得这两种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如果我们把教师传授的知识、道理比作营养丰富的鸡蛋的话,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无疑就是烹饪鸡蛋的各种方法,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倾注的情感、态度等人文精神则是浸润在鸡蛋中的油、盐、酱、醋等各种调料。好的内容只有与好的形式和谐统一,才能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欲、食欲,这样,课才是目标达成度高的好课,蛋才是既营养又可口的好蛋。再往深处想:为什么不少父母、教师均有做好鸡蛋和上好课的能力积淀,却还是出现了孩子们厌吃、厌学的现象呢?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和教师在生活、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太突出,以致他们只注重自己的思想,而忽视了施爱主体的真实感受。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想,“己所所欲”,也未必就可“滥施于人!”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王荣生教授告诫广大语文教师要学会“在两个关联中反思、审议语文课堂教学”,即要学会“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我觉得王教授的话可以推广到更大的层面,值得任何一个家长和教师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