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

作者:李建英 谢泽滔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内容包涵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更是让人拍案称绝。古典诗词很美,美在它的语言、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哲理。历来的研究家也多从这些文学的角度来研读它,发掘其妙处,彰显其魅力。如果将这些研究古典诗词的文章收集起来,也应该是浩如烟海了。其实,诗词除了它的文学性外,它还具有鲜明的音乐性。《诗经》三百篇,其中《风》是各国的地方乐歌,《雅》是周朝京畿一带的乐歌,《颂》是专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曲,虽然它们风格各异,曲调有别,形式不同,但其音乐性是统一的,都能够演唱。《诗经》之后,诗歌创作逐渐发展衍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等。体裁形式在发生变化,但无一例外,都继承了音乐的个性特点。其中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就是专用的合乐歌词,唐诗宋词就发展到了以曲谱为依据进行歌词创作。后代词评家描述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说明词是唱的。元明以后的散曲和剧曲更加发展了唱词的创作形式,“元曲四大家”,其实就是四大戏曲家,作品中音乐的成分不亚于文学的成分。从诗歌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看,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
  如果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诗歌与音乐原本一家。《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里记载的就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演。三个人手持牛尾,投足而歌舞,反映的是原始人狩猎、畜牧、耕种、祭祀等劳动生产的场景。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进步,社会生活也在发展丰富,综合类型的艺术逐渐解体,衍化出诗歌、音乐、舞蹈等单一的艺术门类。诗与乐逐渐分家,如鲁迅先生曾指出的:“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诗了,即所谓诵诗和歌诗。但诵诗是从歌诗中蜕化出来的,它带着“母体”的节奏、韵律、情态,走向纯文学的道路,但它遗传了“母体”的基因,蕴含了“母体”的音乐特性。朱自清先生就说:“诗原是乐语,古代的诗和乐是分不开的,那时诗的生命在唱。”诗歌和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同体分合,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的辩证关系。诗歌之中有音乐,音乐之中有诗意。长期倚声填词的创作实践,使诗歌创作也要适应声腔的造型艺术特点,遵循音乐的创作规律和审美特性。
  那么,古典诗词究竟蕴含了哪些音乐要素,其音乐美美在何处,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音乐节奏美、音乐旋律美和音乐修饰美。
  
  一、古典诗词的音乐节奏美
  
  节奏节拍是构成音乐的要素之一。它们将音用不同的长短、不同的强弱关系加以组合和变化,使音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节奏节拍视为音乐的“骨架”和“脉搏”,在音乐表现中至关重要。
  音乐节奏包含两个要领:一是节律的长短快慢,二是节拍的强弱变化。一首乐曲的节奏运动规律就是乐音按照固有的长短、快慢、强弱周期性地运动变化。同样,诗歌也非常讲究节奏,它通过音节的组合来体现节奏,一般以两个音节和三个音节为一个音组节拍,读来有一种匀称整齐之美。如:
  三字句: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王实甫《西厢记》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苏轼《明月几时有》
  四字句: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五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六字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七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诗歌的节奏一般是固定的,但有时候因为语言的因素和性格表现的需要,句式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样通过改变原有的节奏类型,组合成新的节奏顿歇,或长或短,或快或慢,或强或弱,往往能更准确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性格,展示其音乐节奏之美。如:
  驱车/出/北门,遥观/洛阳/城。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汉乐府《长歌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次笫,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歌行》因语言的因素,改变了整齐对应的节奏,但也显得灵活摇曳。杜甫诗四字合成一拍,减少停顿,如华丽的快板,充分表现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的喜悦心情。李清照诗一字一顿,语音延长,如悠长的慢板,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万般痛楚。李白诗“安能”二字延长节拍时值,“不”、“开”等字要重读,扩展长度,放慢速度,加强力度,显示了诗人傲视权贵,不苟于世的高尚志节。
  
  二、古典诗词的音乐旋律美
  
  旋律是由高低不同、长短各异的音,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它是音乐的重要表现要素之一,在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音乐的基础,人们习惯把旋律比作是音乐的“血肉”、“灵魂”。古典诗歌的旋律美,突出体现在声调的高低抑扬之美,韵辙的稳定和谐之美和句式的长短错落之美。
  
  1、声调的高低抑扬美
  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总是由很多乐音组成的。旋律之美,首先就体现在不同高低乐音的抑扬变化上。古典音乐中有“五音”之说,即宫、商、角、徵、羽,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音高。古典诗歌的音节也有高低抑扬之美,它是通过平仄和对仗来体现的,与音乐中“五音”相对应的,是音韵中的“四声”。
  传统的音韵学将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康熙字典》载有“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其中,平声是中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在这四声中,形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声调平和、轻柔、悠扬、低微、浮声的平声;一类是声调突兀、重负、沉抑、昂然、切响的仄声(“仄”即“不平”之意)。所谓“浮声切响,轻重互异”,指的就是不仄的区别。诗歌中,平声和仄声的音节在诗句中相互交替,在对仗中相互对立,这样就能使声调协调,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有一种高低抑扬之美。如:
  对仗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孟浩然《宿建德江》
  绝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贺知章《回乡偶书》
  当然,随着语言的发展,有些字的读音在现代已发生了变化。古入声字已分别归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中去了,读古诗时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2、韵辙的稳定和谐美
  音乐作品有调式,在调式音级中起核心与稳定作用的音叫做主音。旋律的运动以这个音为中心,并最终结束在这个音上,给人以完整稳定的听觉和心理感受。古典诗歌也有“主音”,这个“主音”就是“韵辙”。
  古典诗歌讲究押韵,即要求诗句韵脚字的韵腹和韵尾相同,即所谓“合辙押韵”,这样给人以完整、稳定的感受。古代音韵非常复杂,历经分合,有很多讲究,再加上古今音变的影响,现在研究起来都有一些困难。清代人简化了先前的音韵分类,编成“十三辙”,比较接近现代人的诵读实际,一直沿用至今。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