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回眸一节文学选修课

作者:胡 咏




  一、缘起
  
  随着我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出炉,选修课这种作为大学特有的课程设置门类也正式被列入到高中语文课程布局中来。在《新课标》中,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我看来,选修课程的设计,不仅对语文教师旧有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语文执教者提供了尽情挥洒才情的广阔舞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先适应《新课标》,谁终将立于未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潮头浪尖。在我校课堂教学质量月活动中,我试上了一节题为《你方唱罢我登场——〈水浒传〉写人艺术初探》的文学选修课,以期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具体操作上窥得登堂入室的门径,形成自己的一孔之见。这也在客观上催生了这篇涂鸦之作。
  
  二、酝酿
  
  学生一次偶然的探问,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了这节课的诞生。
  一日午饭后,三位男同学找到了我。看着他们面红耳赤的样子,我猜想他们肯定是在争论什么问题。接下来的问话证明了我的猜想是对的。原来他们争论的问题是“《水浒传》是白话小说还是文言小说”。——问题自然难不住我,但《水浒传》这部书却一下子勾起了我尘封的记忆,撇开在大学中文系里受到的专业教育不谈,早在小学三年级,我就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接触这部书,可以说,它催生了自己儿时文学梦想的萌芽——我几乎是下意识的问了一句,你们有多少同学对这部书感兴趣?学生告诉我,除他们寝室外,其他寝室的同学也争着借阅。最后他们还告诉我一个秘密:这部书是从女生寝室那边传阅过来的。——这部书有着相当的读者群,我忍不住一阵窃喜,为师生共有的默契与无声的交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时不时放在学生嘴边念叨的时候,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已呈现在执教者面前——你的课已不那么让他或她感兴趣了。如何巧妙、灵动地捕捉到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感点与话题,可以说,这事关一节选修课的成败。而一节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并感到兴味盎然的选修课,又势必带动其他持旁观态度的学生加入到有兴趣的阵营中来,从而极大的提升选修课的效用。我给自己的这节选修课就定下了这样的一个基调,一个方向。
  
  三、操作
  
  但仅凭兴趣、热情是不够的。选择《水浒传》也就选择了人物——我执拗地认为,人物应该是我带领我的学生叩开《水浒》之门的钥匙。当然,门开了,学生是鱼贯而入,还是逡巡不进,不是简单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能搪塞得了的,这就要求执教者导的得法,引的对路。因此,我这样设计我的导语:“上这节课我毫不掩饰自己的私心,那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自小学三年级起,就对这部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十多年过去了,依然热情不衰、痴心不改。那么作为学生的你们是否对这部书感兴趣,能否对这部书感兴趣?我衷心的希望通过这一节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进而也希望通过这一节课为大家解读中国古典小说提供方向和策略上的帮助。”同时,我把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设置为一个问题:在人物群像当中,如何凸显有个性魅力的个体?——我把这节课的突破口选择在《水浒传》写人方法的点拨与归结上。事实证明,这种把握对于绝大部分初涉《水浒》的学生来讲是适宜的。看着学生饶有兴味的神情,我真切而分明地感受到学生掩饰不住的求知热望。
  在浩如烟海的材料里,如何有效提取并有机整合相关材料,从而让学生在单位时间里有所收益,这决定了文学选修课生命力的持久。不可想象,当学生陷入迷宫似的材料泥潭里找不着东南西北的的时候,他或她内心的挫败感是何等的强烈,执教者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精心选材给学生不断注入强心剂。围绕《水浒》的写人艺术,我精心准备了六组材料,然后在每组材料后拟定了一个核心问题,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归纳总结出写人方法,具体如下:
  材料一:杨志的转变——摘录的是从杨志失却花石纲,到丢了生辰纲,最后二龙山落草的经过。
  问题一:为青面兽号脉。
  方法一:抓住人物出身、经历、教养来写。
  材料二:两次劫法场——列举的是李逵江州劫法场与石秀大名府劫法场的情形。
  问题二:同为劫法场,却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
  方法二:在斗争的激流中张扬英雄的性格。
  材料三:对杀威棒的态度——罗列的是林冲与武松各自在发配之后对杀威棒的迥异态度。
  问题三:面对同一际遇,人物应对的方式却有天壤之别,为什么?
  方法三:用对比法塑造人物。
  材料四:与宋江的首次见面——辑录的是柴进、鲁智深、李逵各自在与宋江的第一次见面中使用的具有浓郁个性化色彩的语言。
  问题四:言为心声,从三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窥知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方法四: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人物性格。
  最后概要地提到《水浒传》另两种写人方法,即:
  方法五:用夸张法写传奇人物。
  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方法六:人物绰号、兵器尽量为人物性格服务。
  如:秦明 霹雳火 狼牙棒——暴躁;
  董平 双枪将 双枪——儒雅。
  应该说,当教学环节完成到这一步时,学生已在客观上感受或领悟到了《水浒》的魅力。他们知道,今后应该怎样去读《水浒》。当他们的目光不再仅仅盯住打打杀杀、热热闹闹的故事情节时,他们的阅读品位自然相应的得到了提升,我的初衷——为学生解读中国古典小说提供方向和策略上的帮助——似乎已经达到。但我仍感到意犹未尽,这节课缺少一种使学生心灵受到震颤,让其心灵产生余响的东西。——当他们经历一番波折,终于得到了一把叩开《水浒》之门的钥匙,于是欣欣然地走进门内的世界,却发现里面虽有光怪陆离、林林总总的东西,但终究离身边的世界太远,因此,新奇过后,他们感觉到有些索然寡味,于是有了抽身而退的想法。——这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应当引进现实的参照,在与现实的比较当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辨别真伪、去粗取精,从而获得自己的审美体验——我这样提醒自己。为此,根据选取并向学生出示的材料片断,我对应截取了央视版《水浒》的七处音像片断,分别命名为:自杀、相见1、相见2、劫法场1、劫法场2、打虎1、打虎2,并概括为“央视版《水浒》经典大放送”。
  突然回到自己熟悉并钟爱的音像视听世界,学生的情绪显得无比的亢奋。我自己则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对照所给的《水浒》文本(材料),分析评说央视版《水浒》的得失成败。在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的作用下,学生的发言具备了见仁见智又不乏真知灼见的特点。譬如,有的学生发现,杨志在丢了生辰纲之后,央视版《水浒》的处理是让杨志在拜天拜地之后选择自缢这种死亡方式,而原著则是让杨志自己从黄泥岗的断崖边走了回来:央视的这种处理很明显有悖于杨志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思想,是对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不住的败笔。还有的学生发现,央视版《水浒》让勇猛莽撞的李逵变智慧了,救人的目的鲜明,俨然可以与劫大名府法场的拼命三郎石秀相媲美,丝毫没有了原著中杀人杀得性起而忘了救人的莽李逵的影子,这是编剧对原著没有吃透,对人物没有吃透的又一败笔……
  学生的发言相当踊跃,又相当精彩。我没有让他们继续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这是我对他们发言的一个总结,也是我这节课的结语:“从客观上来讲,文学原著与影视文本的要求确实存在着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应该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当众多的‘戏说’、‘新传’向我们漫卷而来的时候,定力不够的我们一不小心就有被吞噬的危险,对我们这辈人来讲,这决非危言耸听。因此,在不迷信经典,不盲目崇拜经典的前提下,我们呼吁:提倡文学文本的阅读,注重文学文本的阅读,立足文学文本的阅读——这是其他任何传闻媒介都取代不了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