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语文教育要重视智慧教学

作者:袁定鹏




  我在上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时,有意阅读了高中有关《战国策》的课文,并抽时间细读了《战国策》全书。还向几位初、高中的老师请教过如何上好这篇课文。在交谈中发现老师们的教法各不相同:有的侧重字词句的教学;有的重视外交辞令的赏析;有的突出思想内容和时代背景的分析。
  而对《战国策》中所选文章表现出来的有关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大家在谈话和教学中涉及不多。于是我想到语文教学,要不要重视对中学生进行生存发展的智慧教学?下面我们来看看《战国策》中各个阶层所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的智慧。
  
  先看个人的生存发展智慧。
  
  在《战国策》卷一东周中有一篇《温人之周》的故事。一个外地读书人到京城去,门卫不让他进去,他说:“我是这里的主人。”门卫问他住在哪条街,他回答不出来,于是官吏把他囚禁起来。
  国君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奇怪,就亲自审问这个读书人:“你不是京城人,为什么说自己是这里的主人呢?”读书人回答说:“我年少时读过《诗经》,《诗经》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现在皇帝你统治天下,那么我就是你的臣民,既然是你的臣民,我当然不是客人了,所以我就说自己是主人了。”于是国君叫官吏把他放了出来。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读书人的智慧,因为他用书中知识解除了自己的危难,达到了进入京城的目的,也许还可能得到国君的青睐、重用。《战国策》中像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如第十七卷中《有献不死药于荆王者》一文里的中射之士,他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不仅吃了送给国君的不死之药,而且还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并让荆王明白世上没有不死之药的道理。这种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除危难保全性命的智慧,在教学中我们理应给学生讲解!
  我们再看看《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的智慧。冯谖初到孟尝君门下时他运用了反常的方法,弹铗而歌向孟尝君要吃、要房、要车,还要养活他的老母亲。当这些生存的东西得到满足之后,作为一个有智之士,又做出了一件反常的事情,帮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却把债券烧掉,让孟尝君丢失了不少财产。这些行为当时的孟尝君也不能理解,但是他也只好不了了之。直到后来孟尝君深受薛地老百姓的爱戴,冯谖游说于梁,巧借诸侯重聘孟尝君造声势帮助恢复相位,让孟尝君立先王宗庙于薛,帮助巩固其相位。他才明白冯谖的行为和用心。由此看来冯谖为了自己的发展,不惜苦心经营使孟尝君在权力斗争中保住政治地位,当然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这里显示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才能。这种高超智慧值得学习。
  至于苏秦为了个人荣誉苦读而挂相印,张仪连横游说取得的成就,他们使个人智慧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发展的智慧也是应该教会学生思考的。
  
  再看国家中的生存发展的智慧。
  
  冒死保国家。在《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为了并吞安陵这个小国家不择手段,先是运用欺骗方法,以大易小,被人识破之后便恼羞成怒运用恐吓的手段,而唐雎针锋相对用先王之地愿终守之,婉言拒绝诱骗;用布衣之怒震慑秦王并使之屈服。唐雎在出使之前就知道自己生命危险,但是为了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真乃大智大勇之人啊!这是大智慧。
  舍情求生存。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刚即位不久,就受到秦国的攻打,便向齐国求救,而齐国要用长安君为质,才出救兵,赵太后却舍不得自己的小儿子。国家的存亡和个人的亲情发生了矛盾。后来在触龙的劝说下,赵太后明白了做父母的要为自己的子女做长远打算的道理,为了国家赵太后只好割舍亲情,让安陵君到齐国为人质,为国家做贡献。这样才保住了国家。这是大爱的智慧。
  得民心者得天下。《燕策》记载,燕王哙让位给大臣子之,因而引起内部矛盾,太子平与将军被“数党聚众”,围攻子之,不克。结果老百姓群起而攻太子平,而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军长驱直入,大获全胜。燕太子平即位后,欲报此大仇,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这时的齐国“百姓不附”、“宗族离心”、“大臣不亲”(《齐策》)。燕王趁此时机,派大臣乐毅联合诸侯各国,共同伐齐,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燕赵两国国家势力发生变化完全在于统治者的民心的得失。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民心的得失得到了正面的说明,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规劝,下令征求群臣吏民的意见,改革政治。一年以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以上正反例子说明了要使国家得到发展,得民心是多么重要。这是英明的智慧。
  个人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当然不止这些,然而我们上《战国策》有关的文章时,如果进行生存发展智慧教学,是有其现实意义和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