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互动探究性课堂教学新探

作者:贾玉荣 朱新祥




  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得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然而在认知上,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当今语文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仍有很大影响。为了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我们教师首先必须冲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大胆改革,逐步转向师生平等互动、具有探究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新型教学方式,以培养出充满青春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
  
  一、改变教学思想,更新师生关系
  
  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在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作用,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即“填鸭”式教学。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教案教学,而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这种教学过程太死板。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而不习惯于不断被学生提问,老师像是一位法官。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老师又成了威风十足的长者。
  电影《青春与共》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师生平等,情景教学,教学相长,问题中教学,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一切改革的推出都源于留洋归国的任新原老师。任新原带的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后有考上清华的,也有考上其他院校的。这些学生虽没有个个上清华,人人上北大,但他们的个性都得到了张扬,潜能都得到了发挥。爱好唱歌、乐器的绝不让他放过一次展示才华的机会;会赋诗的,绝不让他有怀才不遇的痛感;擅长公益活动的,绝不让他善良的火焰熄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师生互动的形式都可以在借鉴新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过分强调“师严然后道尊”,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必然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是说学生可以取代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决定了教师不再是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应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课堂的教学探究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互动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机会。教师布置一个课题或一篇作文,学生可以上网阅读、下载资料,可以进书店、阅览室查找书籍,也可以与学生切磋交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的知识经过加工、提炼,其收效远胜于“填鸭”、死记式的学习。老师包办一切,最终包办不了代替学生考试,学生的问题最终还得靠学生自己去解决。互动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充分开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总之,改变教学思想,更新师生关系的观念,这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做好师生互动探究性教学
  
  做好课堂师生互动探究性教学,既要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学生主动创新,还要教师启发唤醒,大胆放权,创设民主、多元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新
  学生学习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活动,外界可以对个体施加影响,但无法代替个体活动,即使代替了个体部分活动,也无任何创新价值。因此,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创新,即使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对学生也无济于事。
  钟启泉教授在《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一文中指出:“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语文学科实施师生互动探究性教学的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对话式”教学,这种“对话式”教学最能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最能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因而也最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创新。
  在《孔雀东南飞》的电教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精妙无双、勤劳善良,通情达理的好媳妇,为什么还要被焦母休去?
  同学们回答:因为刘兰芝不顺焦母,几年没生子。
  《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据此可判定学生回答完全正确,然而我给的参考答案只有“不顺父母”这一条原因。因为文中焦母没提无子这一条。
  在被休这个问题上,学生的思辨力明显超过了老师。正如《学记》里所说的“教学相长”啊。
  分析刘兰芝形象时,我本略去了兰芝回娘家后逼婚时所表现出的爱情专一,并略去了自诉中的“妾不堪驱使”这一自谦品格等内容,而学生在互动探究中一一补上了,这样的回答真使人喜出望外。这时只需给学生一个小小的回报——肯定,就能使学生思维的火花燃得更旺。
  
  (二)发挥教师启发、唤醒作用
  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新的同时,还应发挥教师启发、唤醒作用,这是搞好师生互动探究性教学必备的条件之一。
  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近语文互动探究性学习,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中唐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诗《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不知其意,只见幽草、黄鹂、晚潮、春雨,只见水急舟横。这说明学生们能直接感知的只有景,这时可以从情与景的关系中去启发、唤醒学生的心灵。
  我问同学们:情与景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回答:以情写景,借景抒情。
  回答完全正确。诗人是借景来抒情的,这时应启发学生去寻找诗中景的特征。
  有位同学说:一、二句中,幽草生在涧边,低贱,无人来看;黄鹂栖息在深树上高唱,美丽动听。
  然后我顺势追问一句:独爱怜幽草,说明诗人爱不爱深树上高唱的黄鹂?
  同学们回答:诗人不爱黄鹂。
  看来诗人爱贱不爱贵,爱低不爱高。在这样的启发下,同学们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一、二句幽草、黄鹂是用来写人的品格的。
  同学们自作分析如下:以幽草来比喻诗人安贫守节;用黄鹂作对比,并以黄鹂来比喻诗人不愿居高谄媚的节操。
  既然诗人甘作幽草,那么他会热心功名利禄还是会淡泊名利呢?不言而喻。诗人以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表露出了他恬淡的胸襟。在一、二句分析的启发下,同学们不难分析出三、四句的寓意。他们从野渡之舟随急水漂移的悠闲景象里联想到了诗人本人,如同那只渡船,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景中蕴含着诗人无奈与忧伤的情怀。
  启发,唤醒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早一点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吧!
  
  (三)大胆放权,创设民主、多元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位导演要培养出最佳角色的演员来,必须给他足够的表演机会;一名教师要教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必须给他较多的学习机会和权力,为他创造一种民主、多元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互动意味着可以互相提问。学生回答不上来的,老师不要责备学生,而应给以鼓励;老师回答不上来的,不要以为学生在出老师的“洋相”。所有问题答案老师不作定论,应允许答案丰富多彩,多元化。杜牧有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判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我问同学们:杨慎的分析是否妥当?请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位同学首先想到的是诗人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他认为不用夸张不足以令人想象出《江南春》绝妙的意境来,并用反问直逼过来:“难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真是千里之路都被雪覆盖?”这位同学从诗的意境和夸张的表达效果上作了精辟分析,否定了杨慎观点。其看法让全班同学耳目一新。
  第二位同学认为杜牧是名人,所以其《江南春》流传千古,若是凡人写的则不可能如此有名气。这位学生答非所问,不过换个问法:《江南春》为什么如此有名,也许他的观点可谓标新立异。
  第三位同学认为杜牧在借古讽今。如果换个问法: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那么这个同学的回答可算作多元化的一元。
  从三位同学回答来看,第一位绝不亚于老师,后二位回答抛开了杨慎的实的说法,没注意审题。要保持民主的气氛,老师允许答案多元化,因此有创意的回答一律肯定,有失的地方不能含糊,应长其善,救其失。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多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学生的潜能是座“金矿”,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学生平等地参与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座座“金矿”被开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向师生平等互动、具有探究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新型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生来。